临淄有座郦食其墓
︻赵焘提起郦食其,很多人可能不知所云,甚至于连这名字都会误读。食其的正确读音,应该是(yìjī)。但是,如果提起“民以食为天”这个成语,相信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而此词就是郦食其的原创。
据《史记》记载: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原文“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据考证,陈留高阳,即现在的河南杞县高阳镇。
纵观历史,郦食其的故事有两大靓点:一是自称高阳酒徒,大胆、自信的自我推荐到刘邦面前,以善辩、经略之才,辅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可谓?“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以其机智善辩之才华,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免了生灵涂炭,可谓善莫大焉;二是说服齐王投降,即将成功之时,因韩信大兵攻城,致使齐王大怒而烹杀之,死之前大义凛然。
先说第一件事,以高阳酒徒自我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据《史记》相关记载:秦末汉初时,陈留高阳乡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不喜欢儒家的教义,曾经往儒生的帽子里撒过尿。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手持宝剑,说:“快点!再去告诉沛公一声,我是高阳酒徒,并不是一个儒生。”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被刘邦封为将军。兄弟二人一以思路灵活、善于辩析,一以武功神勇,能征善战,共同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件事,即郦食其勇敢面对,舍生取义,而被活活烹死。据《史记》记载,汉王派遣郦生前往齐国,劝降当时的齐王田广放弃抵抗,投降汉王,以和平方式,避免战争对双方的损失。据史料记载,郦生见到齐王后,以其善辩之才,对齐王讲事实、摆道理,阐述汉王刘邦之义、楚王项羽之劣势。使齐王认识到:汉强齐弱,若战,齐国必败,自己也没有好的下场;若投汉,则符合当时天下人心向汉的大势。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自己的一方王室的地位兴许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齐王听从郦生,撤除了前线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生一起纵酒做乐。淮阴侯韩信听说郦生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中很不服气,就乘夜幕的掩护,带兵越过平原偷偷地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对郦生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我就要烹杀了你!”郦生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你老子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这样,齐王便烹杀了郦生,带兵向东逃跑而去。也就有了后来的田横岛五百壮士自杀壮举。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郦食其凭自己的智慧、口才,不动一兵一卒,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可说功德无量。这同战而屈人之兵相比,就高明到令人咋舌了。将帅驰骋疆场,靠杀戮获得胜利,是下策,因为胜利充满了血腥味,是千万士卒的鲜血换来的。正所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然而,领兵东进,还未到达平原的韩信,听说郦食其已说服了齐王,却偏听蒯彻的挑拨离间之言,认为自己统兵几万,一年多也只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反不如一儒生,于是渡河攻齐,导致齐王烹了郦食其。韩信作为汉将,本应同郦食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共御强敌。可量小非君子的韩信,明知齐国已被郦食其不战而屈,却贪一己私功,置大业而不顾,舍本求末,对齐国拔剑张弩,兵戎相见,既害死了一代名儒,又为汉王树一强敌,打乱了汉王的整体战略布局。无论从战略还是从道义上,就事论事,韩信行同狗彘,罪不可赦,无疑招致千古骂名!
也有一种史学观点,即韩信的大兵攻齐,表面上是韩信不顾大局、私意而为,实则也是刘邦的一个计策。一方面,派郦食其前去劝降齐王,并开出优厚的条件,致使齐王放松了警惕,不再备战;另一方面,则默许韩信攻齐,以彻底消除这一隐患,省得归降后,齐王再有谋反能力。由此可看,郦食其无形中成为了这死间计划的实施者。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刘邦在韩信攻齐致使郦生被烹之后果上,并没有任何的追究。同样,一代名士郦食其闻听韩信攻齐后,以其聪明才智,不会不恍然大悟,自己被自己人给出卖了。但是,与其争辩自己的无辜,倒不如舍生取义,成就英雄之名吧,于是,选择了坚定的捍为汉王利益,而英勇就义。
后来,八十岁的毛主席于1973年7月4日续写李白七言诗《梁甫吟》,既表达了对郦食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赞赏,也表现了对韩信言而无信的批判。全诗曰:“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郦食其死后,当刘邦称帝封赏列侯功臣时,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郦食其的名字,逐渐逐渐为人们淡忘,然而近年来有关“高阳酒徒”墓在何地颇多争议。目前,国内普遍说法有三种:即家乡陈留说、章丘说、临淄说。
陈留说,即郦生死在异地,又迁回故乡。据相关史料记载,汉十二年(前195年),也就是11年后,在郦食其家乡陈留建广野君郦食其墓。然而,时战乱时节,尤其是实行的是烹刑(一说是开水煮;一说是油炸),极可能尸骨难留,因此,陈留高阳墓极可能是郦食其的衣冠冢。
章丘说。据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郦生墓,在章丘县北临济镇西。”据《章丘县乡土志》记载:“郦食其墓,在县北临济镇南。”又据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卷十七》记载:“郦食其墓,在郡城西,天悬寨之左。章丘著名诗人吴连周在《高唐齐音》中记载:“郦食其墓,在临济镇西,今有碑。”看来,郦食其墓的章丘说确有传闻。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历下主力虽兵败,但在临济仍是齐军主要防线,当时临济是从历下通往临淄的北路要道。韩信曾在土城驻军攻齐,烹郦食其就在田广向东逃遁至临济时所为。烹后就地安葬,也未可行。然而,按上述方位寻找,没有找到墓之实物,疑已被填平。
临淄说,即历下前线被韩信攻破,消息传到后方齐王所在的临淄。齐王发怒之下,当即架锅烹了郦生,就地埋葬。后临淄被汉军占领,对郦生予以厚葬,所以其墓封土规格等高大。在临淄地区齐国都城西南约1公里有一高大规模的郦食其墓。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人重新予以修缮。高大的墓碑正面是著名书法家韩绍玉先生的题词“高阳酒徒广野君郦食其之墓”,背面则是淄博市史志办公室原主任张复信亲自撰写的纪念铭文,对高阳酒徒郦食其的传奇人生予以总结。
后人有挽联曰:“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两千年来,关于高阳酒徒纵酒、雄辩、心系百姓、慷慨赴义的故事脍炙人口。有着“历史上第一酒徒”之称的郦食其或许做梦也没想到,他死之后的两千年,在他的长眠地之侧不足百米,一座现代化的白酒厂临淄酒厂拔地而起。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给这位冤死异乡的酒徒最大的安慰吧!
新闻推荐
16日零时,济南黄河大桥收费站正式期满终止收费,施工人员开始拆除岗亭,收费站工作人员也列队撤离。记者郭尧摄16日零时,施工队进驻现场开始对收费站进行拆除。记者郭尧摄时报11月15日讯(记...
章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