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00%签约!铅笔厂棚改征收项目圆满收官

济南日报 2017-11-10 15:57 大字

“多亏了棚改的好政策,才解决了我们最大的后顾之忧。我们双手赞成拆迁,现在就盼着能早日回迁、住上新房了。”——原济南铅笔厂退休职工董阿姨

“征收工作不好干。能为老百姓着想、让老百姓认可征收工作人员,甚至成为朋友,他们才能放心让你来帮他操作这一辈子的大事。”——槐荫区振兴街街道办事处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瞿振南

11月7日11时17分,随着最后一户被征收户在征收补偿协议上签字,项目涉及的610户居民全部签约,这也标志着济南铅笔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完美收官,实现签约率100%。

济南铅笔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占地约80亩,规划范围东至规划城市道路(德兴西街)、西至省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西边界、南至规划经十一路、北至经十路,涉及城市居民房屋610户,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目前,项目安置房已经开工建设,正在进行桩基施工,居民距离早日回迁、安居圆梦又近了一步。

该棚改项目完成后,在极大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将在辖区形成铅笔厂项目、和谐广场、连城广场、阳光100、经十一路项目等五大繁华商圈,成为槐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友爱”同时没落的还有棚户区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济南人,几乎都是用着“友爱”牌铅笔长大的。时光荏苒,曾经辉煌一时的铅笔厂走向了没落,与济南铅笔厂曾经的辉煌一同衰落的还有那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陷入无人管理的境地让居民盼望着早日改善居住环境。

铅笔厂退休职工、家住德兴南街44号的李先生指着旁边屋顶已经坍塌的瓦房告诉记者,在这里住了多年,整日见不到阳光,不管白天晚上,进门就得开灯。好几年了,只有自己和另外一户居民在这里居住,其他条件稍微好点的住户早就都搬走了。

“因为没人管,有的居民又没有其他房屋,居民只能自己掏钱对房屋进行翻盖、维修,花个万儿八千块钱都算少的。”居民王老师说,铅笔厂宿舍的居住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居民都盼着这里能早点改造。

暂时告别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从这次棚改我们居民们看到了希望,如果没有棚改,我们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距离实现还早着哩!”家住德兴南街50号院的孔阿姨说,之前片区也多次传出改造的计划,甚至还曾经冻结过,但我们真的能等到圆梦的这一天,一定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棚改政策。

“一位老人在签完约后,当场就趴在桌子上哭开了。工作人员询问后才得知,原来老人一方面对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很不舍,又对期盼多年的棚改终于变成了现实后十分激动,这才没忍住。”济南铅笔厂棚改项目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了表达告别棚户区的心情,在腾空房屋时,居民们自发购买了几十挂鞭炮,在院子里好好庆祝了一番。除了自发购买鞭炮,居民们还一起商量着办了一件大家伙早就想办的事情:给铅笔厂棚改项目部送上写着“棚户区改造送温暖”、“勤政爱民促进和谐”字样的两面锦旗。

群众工作方法是100%签约的关键

在瞿振南看来,能实现100%签约,市委提出的以和谐有序为中心、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群众工作方法”三项原则是关键。

为最大限度回应被征收户各项诉求,项目工作推进到哪里,政策培训和宣传就开展到哪里。在5个集中宣传点,项目分别设立了规范的公示栏、电子屏;针对不同阶段特点,设计了一批宣传标语口号,利用电子屏、横幅进行宣传;编印了700本《宣传手册》,发到居民手中;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有关政策、公示公告等内容。为帮助被征收人解决实际困难,项目部帮着大家解决了宿舍区拖欠的电费、堵塞的下水道、提前联系出租房。项目的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提前化解矛盾纠纷更是随叫随到。

带着感情做工作更是家常便饭——房屋产权人去世,其父母居住在章丘,为尽快完成签约,工作人员开着私家车驱车几十公里上门征求意见;被征收房屋中,公房占到了一半以上,存在着个人与企业、与产权单位的矛盾纠纷,为化解矛盾,工作人员跑完这家跑那家;面对10个小组每个组都得碰到个十几起的遗产分割难题,走公证或法院起诉既耗时长又需要一笔额外费用,项目部创新工作方法,成立了法律协调组,并起草了遗产继承协议书,借鉴法院庭审程序,并对核对、调查、举证等全过程录像,短时间内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节省征收时间的同时,又为继承人节省了费用。

正是这样把被征收人当做一家人、和群众一条心,才大大加快了项目征收进度,最终交出100%签约的圆满答卷。

(本报记者 冯经伟)

新闻推荐

明水街道“五步”工作法助推廉政建设

近年来,章丘区明水街道大力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协商文化,引导群众依法表达意见建议。遇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广泛协商,使决策和工作更加顺乎民意、合乎实际,提高了农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