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承的宝藏 惊艳了时光 走进古镇文祖 博览非遗文化

章丘晨报 2017-10-10 08:47 大字

本报记者  孙继广  通讯员  孙廷华

国庆期间,美丽章丘再次受到各地游客青睐,其中文祖街道的古村落和非遗项目成为亮点之一。近几年来,文祖立足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之乡、历史文化名镇,使“三德范芯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和“章丘梆子”成为省级非遗,“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章丘雕塑艺术”和“锦屏山的传说”成为济南市级非遗项目,“西窑红陶制作技艺”成为章丘区级非遗项目。同时,文祖街道注重挖掘文化人才,培养出李斗枝、马乃转、李京兴等8名非遗传承人。

1

国家级非遗:三德范芯子

“芯子”是扮玩活动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为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据民间艺人讲述,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而逐渐形成。三德范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与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及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丰富和完善,形式多种,有“桌芯子”、“转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车芯子”等类型。表演时给人带来“既有杂技惊险、又有舞蹈美感,还有秧歌柔姿”的艺术享受。

早在2006年10月,三德范双人转芯子代表山东参加在广东举办的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获得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向人们展示了章丘灿烂的民间艺术,辉煌的古老文化。“三德范芯子”多次参加省市、全国的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省级非遗:黄路泉村章丘梆子

章丘梆子又名“山东吼”、“章丘呕”、“靠山梆子”,源于山陕梆子,明初随移民传入章丘,与章丘当地语言、秧歌、民间小调等艺术形式交融后而产生的剧种。该剧只有用章丘方言演唱才能演出高昂、洪亮之情趣。章丘梆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多数剧目都是用来褒扬真善美,鞭笞社会丑恶现象。清代,文祖区域的东张、黄露泉章丘梆子广为流传。民国初年,黄露泉的梆子剧团达40多人,他们的剧团叫“老梆腔”。新中国成立前后,黄露泉村的李久芝、李永芝、李文芝等人率领老梆腔剧团走南闯北,备受喜爱。现在黄路泉剧团广泛收徒,亲口教戏,唱得红红红火、风生水起。

3

省级非遗:青野村五音戏

“五音戏”起源于明朝,最初叫“秧歌腔”。同治年间,有一位姓周的京官全家被抄斩,其女儿侥幸逃生,来到文祖田广村的慈恩庵削发为尼,人称“周姑子”。她能歌善曲,把自己的不幸和父亲的冤情写词注入了“秧歌腔”,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人称“周姑子小调”。因周姑子常去青野村化缘,天长日久,周尼姑的小调在青野村广为流传,便有了“走进青野庄,家家周姑子腔”之说。民国初年,靳成章、靳成花兄弟二人将其他戏中剧情注入周姑子小调,形成专场大戏,并成立戏班,正式定名为“周姑子戏班”。后来,周姑子戏班去京津演出,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赏识,上海百代公司为“周姑子戏”灌了唱片,并赠给周姑子戏班一面锦旗,题“五音泰斗”四字。1953年,“周姑子戏”更名“五音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祖街道组织剧团下乡巡回演出,让五音戏唱遍了章丘,辐射邻近的淄博、邹平、济南等地。2016年5月,街道建立了五音戏乡村博物馆,并进一步完善了五音戏传习所的基本设施,为五音戏演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传习环境。

4

传承历史文化  复兴中国梦

文祖街道为弘扬历史文化,对境内的古建筑、石碑、石刻等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并编纂出版了《三德范庄志》《分水岭村志》《大寨村志》《守望文祖》等见证历史的书籍,使古老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街道还把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利用锦屏山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协同章丘城建开发公司引进北京盛世颐和策划有限公司,建设包括黑陶馆、李家大院等在内的影视基地,拍摄完成了长篇电视剧《有爱就有家》等,全力打造中国东部影视城,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文化产业兴。文祖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历史精髓,致力于历史与文化的保护、开发、保护、传承,迎接文化复兴的灿烂明天!

新闻推荐

速写民宿客

本地中青年家庭是主流朋友组团前往情况多见周末节假日住一到两晚就想着慢下来享受生活刘老先生与老伴每年都从市区来到柳埠街道泥淤泉西村住上几个月记者黄中明摄这个十一长假,有人依旧深...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