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沟与发祥巷
季家大院是五里沟一处较大的宅子
五里沟是济南百年商埠最早保留的三个村庄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三里庄和南大槐树。清光绪30年(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山东巡抚周馥汇同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政府自主开发济南商埠,成立后的商埠开发总局就设在五里沟西街1号大庙内,成为当时商埠区行政管理的中心,五里沟人习惯称它“局子”。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五里沟成了济南当地人对商埠区的代称,足见其在商埠中的地位。为何把家安在五里“沟”
五里沟庄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五里沟到省巡抚衙门约五里路,也有人说是到泺源门,因此取名五里沟。但五里沟的老人们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说“如到城里五里路,直接叫五里庄不就得了,干嘛叫五里沟呢?”二是说五里沟过去直通小清河,就近距离是五里路,因此习惯叫五里沟,这是五里沟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说法。
后生们会生疑惑:祖先为啥要把家安在“沟”里呢?不错,80年前五里沟确实是一条天然泄洪沟,由南往北,弯弯曲曲形成一段不规则的“丁”字形,沟边是坡地、荒地、庄稼地。济南地势南高北低,每年夏天雨后洪水从现在的小纬六路以南沟壑中一泻而下,拐个小“丁勾”顺着“下崖子”直接北流到现在的经一路南崖(沿),东西分成两股,分别流入北大湾和济南火车站下水道,然后流入小清河,平常水流较小,承载着梁庄、陈庄、太平庄等地的污水外排,属敞开式“龙须沟”,人们多散居在沟崖两边,用沟中水浇地种粮种菜,这也是先人们择水而聚的习惯使然。
五里沟分东街、西街、发祥街和槐家巷四大块,有四间私塾和一处洋学堂,六座寺庙,有两马家、杨家等十条胡同,十二口水井,几乎每个胡同口都有水井。胡同口挖水井是元朝蒙古人的习俗,可见五里沟传承之古老。东街和西街各有一棵两人抱粗的百年大槐树,据说,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的两兄弟栽种蘖生。到济南开商埠前,五里沟已有居民200多家,多以住棚户,开荒种地种菜为生,这在当时已经是较大的村庄了。
因商埠开辟而繁华
商埠开辟后,随着胶济、津浦铁路相继通车,经一路铁路货场成为炙手可热的聚宝盆,五里沟“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天时地利,敞开胸怀接纳了河北、聊城、济宁、泰安及章丘、肥城等地的大量“人和”,成为平民百姓实现梦想的一方乐土。上世纪20年代末已有人家1000多户,50年代更是达到2300多户。街道之繁华,买卖之昌盛,人口之稠密,虽无芙蓉街店铺那般体面,但生意兴隆亦可与之媲美。
五里沟人最感自豪的优势:“从出生到送终不用出五里沟,”生孩子有接生婆,长病有若瑟西医院,药铺有宏济堂,上学有杨先生、任先生私塾,张老师洋学堂;生活就更方便了,衣食住行要啥有啥,只要是门面就有做买卖的,多以家庭为主,兄弟档、夫妻店,其乐融融,光大小餐馆就有20多家,大的有创建于1913年的商埠头牌“泰丰楼”饭庄,能同时接待300多位客人,老板姓于,家住五里沟,原是北京老字号“泰丰楼”的大厨,后回济南开了这家同名饭庄,大军阀张宗昌、韩复榘都曾先后在此大宴宾客。1922年10月16日,来济南参加教学联合会议的胡适曾在这里用餐,饭后赞不绝口,而且写入日记;小饭店有黄胖子馄饨馆、马家馍馍房、张家锅饼铺、张树恩马蹄烧饼店,食品类还有卖油条、卖甜沫、卖烟酒糖茶、油盐酱醋、卖蔬菜、卖鸡蛋、卖粮食、卖豆腐的,此外还有卖针头线脑、掸棉花网被套、裁缝铺、铁匠铺、商家纸铺、开戏园子的、开澡堂子的等。总之,整个五里沟东街西街、发祥街和槐家巷全都贯通,吃穿用度一应俱全。
开商埠后,五里沟变成了一座“都市里的村庄”,大体呈方形,长宽各约360米,外围显然经过“局子”的规划,整体布局像“客家人”的“围屋”,村庄四周都被商铺和住宅紧紧围起来,进出必须走寨门,否则插翅也难飞出。五里沟共有五座大栅栏门,每天晚上都有专人打更锁门,寂静的夜晚不时传来清脆的更梆子声,不知不觉便把人们带进了甜蜜的梦乡。东寨门在槐家巷,面对纬五路,路东街里分便是老商埠最繁华的万紫巷商场;西寨门在发祥街北口,对面是经一路铁路货场,近百年来给五里沟提供了无限商机,这里曾是老济南地排车、拉套子、扛大个、拽大胶皮的大本营,新中国成立后直接孕育了第一家集体运输联社,后来的国营济南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南寨门也叫“下崖子”,是进出五里沟的主要门户,寨门建在经二路路沿上,30年前,经二路曾经是引领济南时尚潮流的繁华商业街,堪比今天的泉城路;北寨门也叫阁子门,是一间拱券式二层楼,西邻是德国人1928年开的若瑟医院,就是今天的济南市二院。北寨门东100米是北水门,用于观察洪水。平时锁着不开。
从狭小潮湿的蜗居到美观舒适的高楼
商埠开辟后,五里沟俨然成了一个小商业区。1935年春天,街上绅士张子家、保长王协臣、老铁路赵文风等人给民国政府“呈文速修水沟以弥水患”后,经商埠开发总局筹资,居民自愿捐款,把明沟改为暗渠,上铺青石板为路,宽约3米,形成贯通经一路至经二路的庄内通道,人们走在光滑的青石板上,可以清晰地听到暗渠内哗哗的流水声,此事曾在1936年出版的《华北新闻》和《市政月刊》上报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又进行过多次综合改造整治,但终因该处地势涝洼,未能彻底解决大雨后居民家中灌水的难题,直到2010年5月,发祥巷小区整体开发竣工,才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五里沟100多年的难题,老百姓告别了狭小潮湿兼拥挤的蜗居,全部住进了美观舒适大气的高楼大厦。
岁月悠悠,情也悠悠,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五里沟街道上光滑的青石板,林立的商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喝粥、热甜沫的叫卖声,背筐挑担,推小车卖蒜的吆喝声,都随着城市的发展慢慢消失了。如今,五里沟的老人们坐在发祥巷的树荫下,仍然津津乐道回忆“五里沟,下崖子,没个好孩子”的打工经历,回忆十几岁就帮父亲拉套子的艰辛。但是,年青一代不以为然,“老街有啥好?街道狭窄,人群拥挤,屋漏偏遭连阴雨,每逢暴雨就倒灌的蜗居,大清早排队上公厕的尴尬……”
五里沟现在更名为发祥巷,老人们有留恋,有怀旧情结,但年青人认为发祥巷名字起得好。发,发家致富谁不开心?祥,团结祥和谁不高兴?巷,浪漫诗情的雨巷谁不乐意?不比沟沟坎坎强多了?是啊,未来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有何不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钱堃)为深化拓展政银担合作模式,缓解农业融资难题,8月24日,市农业局与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成功举办。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与市农业局、市农担公司分别签署...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