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心牵动的“城市脉搏”——“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喜迎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城市温度篇

济南日报 2017-09-04 11:55 大字

□本报记者 范俐鑫

波澜壮阔的历史终究是人的历史。五年风雷激荡,城市历久弥新,700万济南人的亲历感知就是最好的解读——

沙帅一家终于如愿以偿搬进了6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这里不仅租金便宜,水、电、暖齐全,政府还免费给安装了橱柜、抽油烟机、炉灶、热水器,一家人甩掉了多年来不断租房、换房、搬家的烦恼;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王炳钧领到“创业大礼包”,政府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岗位开发补贴、天使基金投入等一系列政策资金扶持,让他和他的创业团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章丘相公庄街道十九郎村的村民们“腰包鼓起来”,昔日的荒山如今变成花果山,村集体收入多了,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还有240元的生活补助,全村人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

……

五年来,经济下行寒意阵阵,但民生改善却炙热如一。

这是为民担当的五年,群众最急盼最关切的难题始终被摆在最前面,民生保障日益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承诺的为民办实事全部完成,一条细致入微的执政路径坚定有力;

这是见证公正的五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社会事业领域的高频词,民生建设普惠全体市民,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一条共同富裕的幸福路径温暖人心;

这是蓬勃向上的五年,社会治理实现创新,科技、文化、体育成果丰硕,城市文明有了跨越提升,一条更有实力、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发展路径可期可盼——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关心关注困难群体,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当厚重温暖的承诺再次回响,这一桩桩民生改善的大事小事汇聚成一条条民心为上的济南路径。

过去五年是济南民生资金投入最多、事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是回应民生期待的智慧担当——

2017年新年伊始,章丘区垛庄镇的低保贫困户刘振和怎么也没想到,一次家常式的聊天竟让市委书记帮他算起了脱贫账——去年看病花了37000元,幸亏有大病医疗和低保的托底,个人只负担了905元。这样的账本让老刘高兴,书记也跟着高兴。

2017年夏末,告别马路市场,蔬菜摊主井盈盈“退路进厅”成了“超市老板”。有了自己的门头房,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尽管每年租金5万元,但营业额很快翻番,加上区里每年补贴的1.5万元,井盈盈觉得事业迎来新的转机。

一个“民”字饱含深意、责重泰山,“老百姓件件小事都是大事”。的确,一位山村老人“老有所医”的愿望并非小事;一位蔬菜摊主“业有所成”的期待也并非小事。城市发展的蓝图中既有宏大长远的经济目标,更有扎根群众、细致入微的民生指标。

仔细考量这五年的每一个重要刻度就会发现,每个具体民生期许的实现源自“以民为本”的执政思考——

“保民生、促长远,就要把财力、人力、物力尽可能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惠民富民、改善民生,就要把更多的经济成果转化为民生福利”,“我们的工作最终是为了老百姓得到获得感,把济南建设成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要努力把社区建设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回顾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个具体目标就能体会,推动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的不懈努力——

让人民群众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城镇社区形成商业、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15分钟生活服务圈,新型农村社区配套更加完善,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梳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一句句庄严承诺就不难理解,漂亮经济数据之外更有城市发展“为民谋福祉”的根本追求——

“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重大责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谋为民之策,兴利民之举,办惠民实事”,“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充分就业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无差别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公平、更体面、更健康,过上更加有滋有味儿的好日子”,“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间的车轮疾驰不息,城市发展的初衷从未改变。五年来,这座城市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投入“真金白银”、兑现庄严承诺、倾注真情实感,把民心为上的执政理念深植于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全面小康,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更要活出高质量、精气神。这是暖民心解民忧的幸福体验——

五年过去,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达到557.4亿元,是2011年的2倍,占总支出比重达到75.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052元和15346元,年均增长9.4%和10.6%。

民生保障日益完善——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累计24.5万人实现了脱贫。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提速,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启动。困难国企帮扶解困基本完成。棚改旧改创出历史最好成绩,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5.7万余套。

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慈善救助、应急管理、防灾减灾、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日臻成熟。法治济南、平安济南建设深入推进,城市文明有了新提升。

补贴、提高、新建、解决、覆盖,济南不断用一个个动词来注解民生发展变化。五年来,民生领域的“难点”逐一破题,“底线”日益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民生之变”的内涵更加丰满。

“变”,不仅体现在一串串数字的增量上,更多的则体现了每个济南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体会。

有些改变即是不变,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形成,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连续12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连年涨,城乡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进展迅速,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得到保障……

有些改变震撼人心,与城市命运相连、共同进步——

城市向北“跨河”,济南牌照小汽车免费过桥,“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带来更多民生期待;城市向南“保护”,南山管委会的成立宣告“九龙治水”时代的结束,青山绿水常驻的生态愿景更近一步;城市向市民“开放”,大明湖景区宣布自2017年1月1日起免费迎客,“还湖于民”成为济南惠民政策的又一抹亮彩……

一条路、一座房、一份工作,不仅改善了民生,更是温暖了民心。回望这五年,“民生进步”早已超越满足温饱的基本目标,超着更健康、更幸福、更有尊严的高层次领域发展。

民生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创造出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的实绩。这是直面问题、靶向精准的硬招实招——

“一把年纪了,赶了回时髦。”甸柳新村的闫翠娥老人的愿望实现了,社区替她购买了每月20个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聊天,都有人来家里。”

“能跟城里人一样,我踏实多了。”来济南打工多年的亓立山终于圆了“安家梦”,享受到这座城市提供的“同城待遇”,他能够和济南市居民一样申请公租房。

“在这里读书真好。”村办小学景山小学的学生们坐进了崭新的学堂,这里不仅能满足当地村民子女的需求,也能向周边新建小区的居民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老百姓的民生诉求涉及面最广也最为实在,有不少还是“难啃的硬骨头”。改善民生关键是抓到关键处、找准落脚点。

以“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掉队”的脱贫攻坚来说,全市上下正用“绣花”的功夫做好***。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增强了重点村的“造血功能”;市级领导帮挂重点乡镇、县级领导帮挂重点村等一系列创举实施,让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精准再精准。

再拿“治堵”这个世界难题来说,济南治堵成效有目共睹,“变得更通畅了”。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高峰拥堵延时指数环比下降8.9%,在33个同比上涨的城市中排名25名,拥堵增幅在逐渐减小,“济南,不再是一座逃离之城”。

养老教育、医疗卫生不可谓不难,治堵治霾、脱贫攻坚也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进入新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发展新结构、城市发展新格局,民生工作更加复杂多样。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济南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必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民生福祉,让市民获得更强的幸福感。

新闻推荐

山东省“2016五大考古新发现”都有啥?章丘焦家遗址、泰安大汶口遗址等入围

焦家遗址考古取得一批较为系统和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的埋葬材料(资料片)泰安大汶口遗址(资料片)昨日,山东省召开第一次考古工作会议,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为...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