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远去的禹王信仰

济南时报 2017-08-22 14:20 大字

□国先翼

说起大禹,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的一位部落首领。大禹在中国历史上是统治者的典范,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而被铭记史册,“三过其门而不入”的事迹更是广为人知。在大禹故事流传过程中,其形象不断被神格化,大禹逐渐从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过渡成了具有现实法力的神祇。在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山东中部,以“禹王爷”“禹王老爷”等形象出现的庙宇和信仰活动就曾十分兴盛。

在历史记载中,大禹与鲁中地区有着深厚的关系。相传大禹治水时,走遍全国各地,分天下为九州,这在《尚书·禹贡》中有详细记载,其中关于山东一带的记载是“海岱惟青州”,也就是说岱岳泰山到大海之间的广大地区乃是青州,证明了大禹与鲁中地区的关系。张守节《史记正义》介绍鲁中原山时曾引唐魏王李泰《括地志》资料,云:“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这既说明古代淄水流域煤炭资源之丰富,又可据此推测大禹曾在这里治水。

除了文献记载,鲁中地区还有诸多禹王庙,世代供奉禹王老爷,在章丘文祖镇三德范村、泰安宁阳县堽城坝村、淄博淄川区苏王镇、淄博博山区岭西村等地都修建有禹王庙。这些禹王庙规模不一,各有特色。其中泰安禹王庙是面积最大的,庙内有十余棵苍劲的古柏,还有高达十余米的碑刻,当地人甚至考证大禹出生于此;章丘文祖镇三德范村禹王庙内壁画则最为精美,在正殿西墙上有12幅作于宣统三年的连环画,壁画上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每幅画旁边有“舜命禹平治水土”、“历八年三过其门而不入”、“承四载随山刊木”等文字说明。淄博地区分别有淄川、博山两座禹王庙,都有热闹的庙会活动。淄川禹王庙在六月初六,博山禹王山三月十五和九月初九组织庙会,四方善人云集于此,共拜禹王,还有唱戏等娱乐活动。

这几处禹王庙虽然相距较远,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在章丘禹王庙和淄川禹王庙上都有牌匾一幅,上写“明德远矣”四个大字,这出自孔子所编《春秋》,周臣刘定公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大禹的功劳太大了,他的圣明道德是那么深远,没有大禹,我们就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了!还有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博山禹王山《重修虞望山泰山行宫记》石碑记载,乾隆五十七年莱芜博山两地居民重修博山禹王庙,而在章丘三德范村禹王庙前恰有乾隆五十七年记载重修村内禹王庙的石碑。也就是说在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这一年,相邻很近的博山和章丘都重修了当地的禹王庙。至于这是章、莱、博三地村民自发的组织行动,还是官方的政令所为抑或只是巧合,无从考证。

关于鲁中地区禹王崇拜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总结来看有两种说法:一是“求水说”,我们知道大禹是治水的“水利工程师”,但在向来缺水的淄博及章丘三德范等地却有求雨拜禹王的传统,三德范村赵凤贤老人说因为“禹”和“雨”同音,禹王(雨王)也就肩负了求雨的重责,又因为人们认为大禹既然能在洪灾时把水治走,那必然能在旱灾时把水求来,因此过去三德范村还保留着“架杩子”的习俗,就是在天旱时请出禹王神像,前面有一“杩子”开道,一干人等游遍村内大街小巷,希望禹王显灵,降雨治旱;二是“圣迹”说,“传说大禹治水时候来过咱博山岭西村这块,因为洪水很大,把这里全淹了,只剩下两个山头,大禹就划船来到这里观察水势,还下船来到这俩山头上,后来水被治好了,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就在山上修了这个禹王庙,所以这个山又叫禹王山。”博山禹王山脚下岭西村村民王士联如是介绍大禹在当地治水的传说。而泰安宁阳县认为大禹出生于当地并在此治水,为此还出版了《宁阳大禹》一书考证此事。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浮于汶,达于济”,也就是说,大禹是到过宁阳汶河一带的。因为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记载大禹来过当地,是为“圣迹”,所以在当地修建禹王庙以示纪念。

中国古代是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水资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就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水资源具有双面性,可以利民也可以损民。人们对大禹的信仰也充分体现了农业社会对水的认知和敬畏。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禹王信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鲁中地区多处禹王庙也在历史的云烟中破败倾圮。但我们不能忘记在灾荒年月,先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祈盼,以及为了求雨而对禹王那满怀希冀的呼喊。这样的信仰向我们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多么恒久的话题。

新闻推荐

再战省赛实力夺金

8月19日,在山东省青少年宫系统第二届青少年文化艺术节跆拳道比赛中,章丘区青少年宫(章丘区青少年科技艺术活动中心)跆拳道班16名小选手经过激烈比拼,最终斩获6金5银4铜共15枚奖牌,比去年首次参赛多...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