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成为引领品牌,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基地 “五彩产业”助力瓦西再“出彩” 农村大众报记者王星通讯员张鸣王昊

农村大众报 2021-11-26 14:03 大字

郑茂俊(右)向村民朱京武了解大棚西红柿的种植情况。初冬的瓦西村富有诗情画意:村边,金黄的落叶沿着水渠向远处铺展,满坡是诗意;村外,大棚内的西红柿、黄瓜长势正旺,满眼是绿意。“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从种黑皮冬瓜开始,其间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看着处处充满生机的村庄,瓦西村村主任郑茂俊感慨地说。

辐射带动26个村庄

瓦西村隶属商河县玉皇庙镇,是一个平原小村,只有130户村民,550口人,村里最值钱的资源是1200亩沙土地。土里刨食,温饱没有问题,但要想富裕,产业结构必须调整。

2000年,经外出考察调研,村“两委”决定发展黑皮冬瓜种植产业。为打消村民们的疑虑,也为了蹚出一条致富路,村党支部书记常延富和5名党员大胆“吃螃蟹”,率先种了30亩黑皮冬瓜。

没想到黑皮冬瓜在瓦西村很适应,不仅长相好看,而且品质优产量高,收购商纷纷慕名前来,价格最高时,每斤卖到了0.9元。黑皮冬瓜在瓦西村一炮打响,此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15年底,全村冬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目前,瓦西村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26个村庄发展黑皮冬瓜1.6万亩,产品远销黑龙江、吉林、广东等省份,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黑皮冬瓜生产基地。

支部引领,育品牌扩产业

随着黑皮冬瓜种植规模的扩大,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但品种单一、种植成本高等问题开始出现,瓦西村的冬瓜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2013年,常延富又带着部分种植能手到平度市大泽山等地考察葡萄种植。还是老办法:党员带头,先行先试。只用了3年时间,村里的葡萄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00亩。2018年,首届“瓦西味道”葡萄节开幕,商河、临邑、济南等地的游客慕名前来,一下又让瓦西葡萄火了起来。

冬瓜、葡萄发展好,但是缺品牌、村民各自为战压价竞争等问题凸显出来。2015年,村“两委”班子经过讨论,决定走合作发展的路子。当年,党支部领办了黑皮冬瓜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对种植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服务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将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市场优势、生产优势双向融合,实现了规模化高效经营。

为提高黑皮冬瓜知名度,合作社注册了“瓦西”牌商标,并在主要销售地蔬菜网设立“瓦西冬瓜销售网页”,同时通过参加农产品推介会、举办黑皮冬瓜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随着大棚增多,瓦西村借助冬瓜和葡萄销售渠道,进一步丰富种植品种,有机韭菜、西瓜、西红柿等开始发展起来。

增效益,集体农户实现双赢

2016年,合作社筹资建立占地10亩的冬瓜交易市场,通过每斤收取0.02元管理服务费的形式,合作社收入40多万元;2019年,合作社销售葡萄90多万斤,按每斤0.5元收取管理服务费,收入45万元。所有管理服务费,合作社提取5%用于扩大再生产,提取5%用于社员培训、困难救助和公益事业,剩余部分由村集体和社员按比例分红。

通过合作社运营,村里的冬瓜卖出了好价钱,社员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社员通过葡萄种植,年收入近千万元。而最近新发展的优质品种西红柿,一个3亩的大棚,一季收入就超过20万元。随着产业的发展、调整,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瓦西村也频频“出彩”,成了远近闻名的强村、富村,诸多科研院所在这里设立了科研基地。

目前,在原有种植业的基础上,村民又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了小冬瓜、芹菜、黄瓜、甜瓜、水果萝卜等产业。今天的瓦西村,从春天到冬天,不论是露天地还是大棚内,作物颜色是越来越丰富,“五彩产业”让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也助力瓦西村再次“出彩”——成功入选2021年度全国亿元村名单。

新闻推荐

济南印刷包装产业园聚集园区内外26家印刷包装企业 打造全省最大特色印刷产业集群

聚集起园区内外26家印刷包装企业。印刷包装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工艺技术水平...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