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文丰梁村借助水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靠河吃河有了“新口味”
文丰梁村的小龙虾深受市场欢迎。(本报记者崔健摄)
在商河县北部,有一条古老的大沙河贯穿东西。从商周时期,两岸人民就依托丰沛的水源在此繁衍生息。如今,靠水吃水的当地人,有了新“吃法”。沙河镇文丰梁村的“麻辣”口味就是个中翘楚。
该村第一书记刘伟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借助大沙河水资源生态优势,发展了小龙虾养殖产业。这里的小龙虾生活在无污染的池塘里,主食是纯天然的水生植物,“零嘴”是麸皮、南瓜、土豆等天然农产品,用两个月的时间等它慢慢长成“肉嫩弹牙”的高端龙虾,才会流向市场,火爆到“小龙虾还没捞上来,老板就带着现金来预订”。
不过,龙虾产业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火爆。就在短短几年前,这里还是无人问津的荒废藕池和盐碱地。曾经的文丰梁村和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基础上,尝试过很多道路。紧靠大沙河的地理位置优势自然没有被忽略,有些村民在沿河两岸挖了水池专门养藕。然而由于品牌意识不强,收益不如预期,不少藕池就此废弃。
两年前,他们重新谋划,充分盘活利用原有废旧藕池资源,探索“桃树+莲藕+小龙虾+互联网”新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池塘没电,无法照明、抽水和监控,村里给协调;村民不会养、养不好,就去德州陵城、济宁鱼台等地学习技术;村民怕养了卖不出去,就成立小龙虾养殖、果木种植合作社,注册“沙荷香”品牌、“龙小清”品牌,统一进苗、统一种养、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形成“养产销”一体的产业网络……
在几任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努力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文丰梁村的路越走越广,小龙虾名气越来越大,收益也越来越好。村集体每年因此增收5万元,养殖户每年的收入最高能有二三十万元,在池塘打工喂虾的贫困户,一年也能增收5000元左右。
除了亲自参与养殖,村民还可以通过资金、土地流转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到年底参与分红。“麻辣”的小龙虾点火了产业,烧旺了经济,让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火村”。
刘伟说,今年他们还在探索,在壮大小龙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引进小龙虾加工企业,进行冷链物流配送,将鲜活的小龙虾在12小时之内送上客户的餐桌,实现“育苗、养殖、加工、配送、旅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因地制宜 大有讲究
“因地制宜”是产业发展的原则。但是“因地”,不仅要考虑地理环境,更要考虑地方市场。
同样是紧靠大沙河,靠河吃藕,就难以为继,但靠河吃“藕+桃+虾”,就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其间变化,并非仅仅是物产更丰富带来多重收益,更是因为这些物产真正能在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畅通销路,大概就是文丰梁村产业“爆火”秘诀的一部分。
要找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首先要打通从地头到餐桌的路。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倩崔健张有水)
新闻推荐
商报济南消息2015年之前,商河县仍是一个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机场、无港口的“四无县”。行路难,曾是商河人最真切最痛...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