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频频来电推销 谁动了我的信息?
新华社发
最近,市民郭女士接到了不少推销电话,其中有一些是来自儿童早教机构、儿童摄影机构的。郭女士很诧异——自己6个月前刚刚生了宝宝,而且大半年内基本没有出过门,更没有向儿童早教和摄影机构咨询过,对方怎么知道自己有宝宝并掌握了自己的联系信息呢?和郭女士的经历相类似,不少市民也被垃圾短信、推销电话甚至诈骗电话困扰过。今年3月,一位外卖骑手通过某直播平台直播自己送外卖的过程,其中包括自己到达客户所在地并与客户沟通的过程,这样就泄露了客户的居住地址和外貌,该直播平台因此将这位骑手的账号注销。
记者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大数据平台了解到,今年以来,12345热线共接到市民反映的各类广告推销类电话影响日常生活等相关问题3196件。
个人信息如何才能得到保护?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设立专门章节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相应规定。比如,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制定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
“他们从哪儿得到我的电话?”
追寻个人信息泄露源头,有的是个人或单位向他人泄露自己掌握的信息数据,还有一些网络技术人员利用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技术性窃取。
家住商河县的市民龚先生去年下半年买了一套房子,他表示自己从买房开始,就源源不断地接到各种售卖装修材料公司和装修设计公司的推销电话,而自己从未给任何类似公司留过电话。龚先生怀疑是售楼处向这些商家提供了自己的信息,而售楼处予以否认。龚先生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个行业从业人员保管好业主和顾客的个人信息。
市民方女士向热线反映,自己前不久在逛街时进入一家书店,为了买书享受优惠,就在店内办理了一张600元的充值卡,当时店员并未向方女士索要电话号码以外的个人信息。但没过几天,书店店员就要求方女士补充身份证号码等多项个人信息。谨慎的方女士认为书店此举涉及个人隐私,存在安全隐患。
市民张先生之前到济南高新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考察,想要加盟该公司推出的奶茶项目,且缴纳了1000元合作意向金。后来张先生继续对该项目进行市场考察时,自己的父亲却收到了该公司的来电,该公司希望其父亲劝说张先生尽快决定加盟。张先生认为自己家人的隐私受到侵犯,决定不再加盟该公司项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其中包括的个人信息数量可想而知,如果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普遍存在的话,那给广大网友带来的损失和困扰不容小觑。
市民刘先生本月在天桥区一家电器城购买了一台空调。刘先生在进入商城后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刘先生接到了20多个陌生来电,其中包括房屋中介、产品推销等。刘先生认为该商城在获取了顾客的个人信息后泄露给其他商家,对此表示不满。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受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
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势在必行
市民汪女士生完孩子3个月后接到一通电话,电话中一名外地口音的男子自称为当地医疗保障局的工作人员。该男子告诉汪女士,目前本地产妇产后可领取一笔医疗补助,需要按照电话中提供的程序来领取。汪女士对该男子的口音和身份存疑,挂掉电话后立即拨打当地医疗保障局的电话,发现之前这个来电确实是诈骗电话。“这个电话很容易被人识破,但是我想知道骗子是怎么得到我的电话号码的?他怎么知道我刚刚生了孩子?”汪女士后来回忆,很可能是产后在一些母婴商店、儿童摄影机构等登记过电话号码导致的。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形式也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根据网购订单实施电话诈骗,还有的是冒充国家公检法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诈骗。但追溯到源头,还是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
出现这种情况后,很多市民往往会认为是商家故意向不法人员泄露了自己的信息。其实未必都是。不法人员利用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技术性窃取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对于因为技术漏洞而使客户信息被盗取的企业和商家来说,需要建立深层防护机制,从技术上保障用户信息安全,避免“背锅”。
信息化时代,从全球视角来说,个人信息保护是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多个国家也在制定法律方面进行了探索。比如说欧盟制定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于2018年开始实施,实施以来,多家知名网络公司都因触犯该条例遭受了处罚。
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拥有海量网民,数据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数据治理不可忽视的问题。社会现实问题使得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势在必行。
“一刀切”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市民刘先生也收到过不少广告推销电话。他表示,个人信息泄露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不可能消除,只有多少的差别。“对于不法商家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精准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成本低且推销效率更高,因而屡禁不止。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大多数人接到这样的电话也不会去追责,因而使得不法之人更为猖狂。”刘先生建议用法律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互联网时代,许多人的个人信息都可能被各种商家或网络平台轻松掌握。应该如何预防这些信息被泄露?这就需要服务平台建立起客户信息保护和防止泄露机制。不管是网购平台还是外卖平台、快递公司,都应该在客户信息保护上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性共识。一旦出现客户信息泄露的问题,就应该从每个环节查起,哪里出了问题就由相应的责任人负责。同时应该加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落实泄露个人信息责任追责制度和违规惩戒制度。
近年来,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不断就个人信息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个人信息保护连续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今年两会期间,个人信息保护被明确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业内专家认为,从立法来说,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应该兼顾到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当前信息产业是我国未来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这都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当下,用法律禁止的方式对数据流通进行“一刀切”并不是最好的办法。相关法律的制定应该张弛有度,既能使相关行业坚决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同时也应当保留出合理的数据流通规则,维持有序的流通秩序。 (本报记者 王飞)
新闻推荐
《2019年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16市建成区166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治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张婷)6月5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9年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