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改变了我的命运”

农村大众报 2020-05-15 16:05 大字

与《农村大众》见面并发表第一篇稿子至今,已经整整32年了。32年间,一张报纸不仅让杨富华多了几位媒体朋友,还让他由临时工变成了正式工。

杨富华在《农村大众》上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是1988年9月采写的小通讯——《张丙胜的好门道》。当时他由商河棉纺厂借调到商河县委宣传部帮忙,住在妻子任教的商河镇佟道口村。有天晚上,他到村民家串门,听这位村民说,他家的地里两年没施一粒化肥,全靠施农家肥,粮食和棉花的亩产却在全村属上游。

一番交谈后,杨富华得知,原来,这位村民在种地的同时,还负责县棉纺厂8个厕所的清理工作,地里施的就是用粪便制成的农家肥。这些农家肥自己用不了,他还卖出一部分,又挣出了种子钱。于是杨富华就把这件事写成稿子寄到了《农村大众》,很快被采用了。自此一发不可收,仅1988年至1996年,他就在《农村大众》上发表了62篇稿件,其中有9个一版头条(包括与他人合作的3篇)。

“与《农村大众》记者老师合作的《郭立录件件实事倾真情》这篇稿件的采访过程,是我最难忘的。”杨富华说,1990年1月的一天下午,记者老师来到商河,为第二天出版的“春节农家新事”组稿。杨富华给他提供了几个采访地点,他选中了殷巷镇蔬菜种植专业村郭尔玉村。到镇上大体了解一下情况后,天就黑了。两人一人喝了一碗白菜汤,就进了村,等到采访结束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

“寒冬腊月凌晨1点多,当我们乘坐四面透风的破吉普车到达县城时,冻得说话都不成句了。可没想到记者老师进了招待所,只喝了一杯热水,不顾我们的劝阻坚持回济南赶稿子,使得《郭立录件件实事倾真情》这篇通讯当天见报……虽然过去了20年,可记者老师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连同临行紧裹的那件旧军大衣,一直存留在我的脑海里。”说起当年,杨富华感叹不已。

让杨富华难忘的还有《农村大众》的编辑们。那些年,为及时发稿,他经常去报社送稿。“与编辑老师面对面谈稿改稿,同时了解当时的农业、农村形势,回来后再下乡采访就有的放矢了。”

“《农村大众》改变了我的命运。”杨富华说,虽然在多个单位工作过,但身份一直是临时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商河县出台文件,规定一年内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量超过30篇的予以转正。当年他已在地级以上媒体发稿47篇,其中尤以在《农村大众》上发得最多。顺理成章,杨富华转为正式职工。

2009年,杨富华自商河广播电视台内退,此后,他就很少写新闻稿了。可与《农村大众》的感情依旧,发表在《农村大众》上的每一篇稿件,他都贴在剪报本上,剪报本他当宝贝一样珍藏着。

“2019年去参加省散文学会年会时,正好和《农村大众》副刊编辑坐一块,一听说她是《农村大众》的,心里觉得特别亲切。”杨富华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

通讯员张鸣

新闻推荐

4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双招双引”激活商河高质高效发展新动能

动能转换靠项目,增加项目靠招引。省委书记刘家义指出,抓住了“双招双引”,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链条,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