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争做人才虹吸“大磁铁”
年关将近,“返乡”成为最热切的主题。在商河,有一群特殊的“返乡者”。
因为一项特殊的政策,从今年起,他们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反哺家乡的建设者。
他们就是商河第一批回调人才。
游子回乡过团圆年
2019年11月12日,商河发布回调人才公告。公告称,商河籍贯或配偶在商河县工作生活、35周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或事业干部身份的,有意回家乡工作,可从外地申请调回商河工作。
由“陌生城市”回到“熟悉故乡”,由“漂泊游子”成为“父母身边孝子”,由“举目无亲”到周围尽是“乡里乡亲”,由“两地奔波”到“家门口上班”,对于两个孩子的妈妈金娟、对于与妻子孩子两地分居的张德亮等人,正是一直以来的家庭团聚梦想。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梦想落地如此之快。当年12月31日,第一批10名回调人才全部到位。从报名、资格审查、考察到落编、批工资,仅仅用了一个多月。
“我全程没有来商河一次,所有的工作都是网上、邮寄完成的。”从千里之外的铁岭回到商河的刘海波说,“我印象特别深,来考察的同志刚下火车,人还在去宾馆的路上,就给我打电话说我刚传给她的资料,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地方。”
如此的高效与贴心,是为了更好地回应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的呼声,更是出于人才振兴的需要。
后发先至更需领头羊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略带调侃的电影台词,已经成为当今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的真实写照。仅2019年,全国已有百余城出台了人才政策。
人才的流动给社会发展带来活力。但对于相对欠发达的商河而言,人才虹吸造成的流失,确实已经成为发展的痛点。人才,尤其是基层年轻干部频繁流失,不仅造成了工作衔接“真空”,更使基层干部队伍出现断层。
欠发达地区想后发先至、弯道超车,更需要领头羊。如今,商河西部新区全面启动、工业载体项目快速推进、长江以北最大温泉花卉产销地招牌和“温泉花都·生态商河”品牌进一步叫响,作为济南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承接地、济南北跨城市拓展的新空间,商河发展潜力日益凸显,对人才的渴求也愈发迫切。
基于此,商河县委组织部统筹谋划,制定出台了《商河县关于商河籍在外人才回调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大力开展人才回调工作,进一步畅通县外优秀人才回调渠道,正是意在引进更多人才参与推动现代化强县建设。
筑巢引凤争做“大磁铁”
“作为省会北大门的商河,未来发展将借济南拥河北跨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东风,具备一定的‘筑巢引凤’能力,我们不能甘做‘小铁块’,而要力争成为人才虹吸的‘大磁铁’。”商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闫志强说。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鼓励和引导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要提高人才保障水平,提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生活待遇,给予人才更多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近年来,商河县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除工资水平向省会其他地区看齐以外,还持续加大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力度。在历次干部调整中,年轻干部的配备比例均在35%以上。
除了人才回调,该县还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县”战略的意见》《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程的实施方案》《关于大力推进“头雁队伍提升”行动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基层带头人的实施意见》和《商河县“乡村振兴助理员”招聘实施办法》等人才政策。在商河“人才新政16条”的带动下,300余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兴业,面向社会选聘大专以上学历乡村振兴工作专员397名、社区工作者30名,覆盖12个镇街的427个村居,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实了新生力量。
在商河攻坚跨越、蓄势崛起的浓厚氛围下,回乡建功立业,已经成为商河在外游子的理想选择。春节后,商河即将启动第二批公务员和第一批事业干部回调工作,回调批次“不限制”、数量“不限制”,必将成就飞燕归巢、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 (本报记者 郝倩)
新闻推荐
询发展之计于一线 问群众冷暖于心头 省会建设发展大调研大走访大问计活动综述(下)
自去年12月以来,在济南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活跃着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一笔笔记录着基层期盼……调研...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