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富民文化惠民的“济南实践”
气势磅礴的商河鼓子秧歌。章丘白云湖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莱芜区茶业口镇卧云铺村新开了一家咖啡厅。商河县一家做老粗布的企业展示他们的网红产品。=下篇=
时下,济南市狠抓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泉城,多彩乡村”,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237个,美丽乡村达标村庄764个。
小山村靠
绿水青山富起来
8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摩云山脚下的莱芜区茶业口镇卧云铺村,只见这里云雾缭绕,整个村庄如卧在云中。卧云铺村党支部书记王子吉说,这就是“卧云铺村”的由来,这里号称有鲁中地区保存最好的石头房子。如今,依托“一线五村”旅游产业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个小山村迅速崛起民宿产业。走进村民李琴家里,只见一对童子石雕开门迎客,院里的老杏树就像一把大伞遮住了整个院落,向远处望去,大山就在眼前。“我家把10个房间改成了民宿,现在每逢节假日,来我们家住宿的客人天天爆满!”李琴说。她的老公刘先生坦言,他们以前在镇上开了家石雕厂,干了半辈子,最后因环保不达标就转行了。
“我们也算是放弃旧动能,开启新动能了。”李琴笑着说。谈起开民宿的收入,她说,每个房间每天200元左右,整体一算,这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据王子吉介绍,全村共建起9家民宿,全部是依山而建,其中5家民宿由村民自建,其他民宿为各种主体投资建成。不光民宿,卧云铺村周边还建起了12家农家乐。随着游客的增加,村里的香椿、小米、韭花、核桃、柴鸡蛋等原生态有机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记者获悉,在保护生态环境上,2018年,济南市农村共增配更新各类环卫车辆279辆、垃圾桶4万余个,改造提升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16座,启动历城、济阳、长清3座大中型转运站建设。下一步,济南市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推广低成本、易维护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农民跳秧歌
也能按月领工资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扭一扭。”这句顺口溜说的正是商河大秧歌。7月31日,记者来到了商河县秧歌古村——孙集镇袁窦村。山东省三大“非遗”胶州、海阳、商河鼓子秧歌已经连续3年在这个古村同台演出。现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秧歌培训学校,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秧歌专业人才,秧歌古村艺术团在这里诞生并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据介绍,这支队伍常年在外演出,他们的足迹遍布省内外各地。
袁窦村村民李传英从小就在这种锣鼓喧天的声乐中长大,几年前,他回到家乡成立了山东汉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将来,李传英还要在这个秧歌古村建设文创一条街、民宿小吃一条街,他要把商河鼓子秧歌真正变成村里人人都受益的富民产业。
“我们秧歌队队员多是附近的村民,我们常年外出演出,承接各类活动。现在,秧歌队主要成员能按月领工资;对业余演员,演出期间我们每天给他们发上百元工资,将来也会把他们逐渐培养成为职业秧歌演员。”李传英说。
在商河县这片古老肥沃的土地上,劳动人民为感恩天地的恩惠,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逐渐形成了鼓子秧歌这样的艺术形式。据介绍,商河县多数村都有秧歌队,全县中小学已把大秧歌纳入了课堂教育。每年正月十四都会进行秧歌会演,并且已经连续举办了59年。
小村有了
古玩一条街
行走在莱芜区羊里镇大增家庄村的马路上,只见这里的沿街农户家家门口摆满了奇石、石碾、古坛、根雕、风箱、木桌、水缸、瓷器、煤油灯等老物件,昔日摆放着农作物的街道变成了繁荣的古玩一条街。
“这条古玩街是自发形成的,以农户家的老物件为主,目前已有30多家古玩店,这些商户每年最少也能赚20多万元。我们村几乎家家都出去收古玩,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乡村。可以说,古玩已经成为我们村的富民产业。”大增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斌说。
据莱芜区羊里镇文化站站长吕桂英介绍,与其他古玩街不同,这条街摆放的是以来自农户家的老物件为主,比如古门、老风箱、水缸等等。据吕桂英分析,这条街的形成与地理位置有关,周边有墓群,还紧邻嬴城遗址所在村城子县村,独特的文化底蕴让古玩这一特色文化产业在此日渐繁荣。
这条街上龙泉民俗馆的老板介绍说:“每天从下午5点钟开始,这条街就热闹起来,车水马龙,全国各地的古玩爱好者慕名而来,我们家最近两天就卖了4万元的古玩。”
老粗布
实现了产业化
7月31日,见到李秀凤时,她正在工厂忙着发快递,只见这里的快递已经堆成一座座小山。凭借老粗布产业,这家位于商河县孙集镇的本土企业每天都能在网上卖出1万多元的老粗布商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企业生产车间极小,一问才得知,原来,大部分生产线都在农户家。“周边十里八乡的姐妹们都跟着我们干呢。秋冬时节,1500多家农户在厂里领活儿,他们有的领线球,有的领裁剪好的布料,然后回家织布、缝纫。”李秀凤说。这些农户因商河老粗布渐渐鼓起了腰包,月薪2000元左右。现在,李秀凤的儿子刘越大学毕业后,全权负责商河老粗布的生产和运营。
“不要让文化飘着,要让文化落地,注入生产中去,使其更加有灵魂。”电话那头,正在外地跑业务的90后刘越畅谈起他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解。据他介绍,商河老粗布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皆出自女子手工,用具均为木质,他们正在把这样的文化变成了产业。现在,这家企业还成立了商河县安琦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凝聚起了周边多个乡镇的种植户。据悉,这家企业旗下泉城五彩商河老粗布被评为泉城十佳旅游产品,2018年受邀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一块老粗布,就这样带起了一个产业。
新闻推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服务提升商河县水务局打造碧水真情党建品牌
本报8月17日讯(记者李冬阳通讯员孙兆欣)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办理量是一张晴雨表,反映着群众的诉求,也寄托着群众的信任。...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