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媒体村” 请放下五环内的傲慢

澎湃特约评论员 2018-09-01 17:00 大字

近日,因为一篇题为《实地探访山东新媒体村,农妇做自媒体收入破万》的报道,让一群“隐居”在鲁北农村做自媒体的留守妇女迅速爆红网络。据负责人李传帅介绍,两年前他回到老家山东商河县李庙村,带领20多名留守妇女成立了一家自媒体工作室,开始了“自媒体”内容创业。目前这些农村妇女一人管理一号,不少人月入过万,7月份平均收入高出上海平均工资462块钱。

带着小孩儿去上班 图片来自受访者

正当人们惊叹于农村自媒体内容创业居然也有这么大的空间,并向这群学历不高、收入不低的留守妇女投来艳羡的目光,以为她们会因为这次爆红而走上事业巅峰,成为人生赢家之时,却有媒体爆出,由于不堪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工作室的不少员工心态崩溃,这两天有多人没来上班,自媒体工作室已陷入停工状态。

而所谓的“压力”,主要是网络上不少人质疑,这些农妇制作的内容没有价值,有滥造嫌疑。同时,也有人直接将这种内容创作称之为“洗稿”。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说起“洗稿”、抄袭这档子事,已经是司空见惯。以致现如今,看到相似的文章,网友便会条件反射般地指责“这是洗稿”,而被指控者多数时候则置若罔闻、“岿然不动”。如此随便的背后,是因为谁也没将这当成一回事,双方都知道,掐架热闹一番后,所有指控都将不了了之。

相比城里人的淡定,淳朴的农村人就要敏感得多。在她们眼中,被控“洗稿”与说人考试作弊、婚姻不忠一样,都是很严重的指责,将使自己在十里八村的“熟人社会”里难以立足。而这种态度差异的背后,固然与城市农村不同的生活环境、道德观念等因素有关,但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舆论视角,对于农村、农民根深蒂固的轻视甚至歧视。

比如关于“新媒体村”这事,我就看到有不少评论质疑:“现在连农民都搞起自媒体了,那以后谁来种地,中国的粮食安全如何保障?”这种言论表面看来是在忧心“三农”,实际上还是“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旧观念在作祟。问题是,农民凭啥不能搞新媒体,又凭啥认为农民搞不好新媒体?

最近几年,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赴各地农村考察,光山东的农村和县城,今年就去了好几处。据我的观察,拜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等“技术破壁”所赐,现如今城乡间的信息鸿沟已经很小,接近被抹平。很多农民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信息闭塞与后知后觉。之所以类似山东“新媒体村”这样的事例还不多见,主要是囿于各种现实资源、公共配套、基础条件的阙如。一旦这方面的短板能够补上,诸如山东“新媒体村”、浙江丽水“淘宝村”等互联网新农村将大批量涌现。

至于说农村自媒体内容有没有价值,是不是粗制滥造,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就像你可以指责拼多多,却不能无视其在四五六线城镇及农村市场的巨大占有率,因为这不仅仅是个消费品味的问题,而涉及到收入分配、城乡差异等方方面面。

同样的,尽管根据调查,近六成新媒体人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但五环内的内容审美依然不能覆盖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内容需求。所以,对作为填补市场空白的山东“新媒体村”尝试,舆论更应该给予理解之呵护,而非无端之指责。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五环内的自媒体精英和山东的“自媒体村”,并无直接的高下之分。山东这个“新媒体村”目前的停工,可能原因比较复杂,“压力太大”只是一个表象,但是面对“新媒体村”现象,还是请放下五环内的傲慢,大家都在一条跑道上竞争。

如果非要说“新媒体村”带来什么思考的话,我想或许是:为何农村自媒体内容创业这么少,这么难?那些所谓“粗制滥造”的内容又为何这么有市场?

新闻推荐

农妇做媒体收入破万真相?农妇做媒体收入破万怎么做到的?

实地访山东新媒体村:农妇做自媒体收入破万平均工资比上海还高办公区的自媒体工人们做自媒体的你,永远别胡加揣...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