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六旬老兵俩月写4万字忆老山作战离敌15米的无名高地艰难坚守20天

济南时报 2018-08-01 14:19 大字

7月23日,杨佃平再次穿起军装。 记者刘玉乐 摄

“我只是战场上一名平凡的战士,能活着回来已是万幸。之所以要把经历记录下来,是希望告慰那些战死边疆的无名英雄们,更希望大家铭记历史,学习发扬老山精神。”7月23日,在商河县广电局家属院的家中,杨佃平穿着当年的军装,向记者诉说着初心——1985年的一天,31岁的杨佃平奔赴老山前线,带领连队守住了军事要地。

战壕“血腥味”,走路提防地雷

1954年,杨佃平出生在商河怀仁镇杨家村的一户贫苦家庭,父母靠种地勉强养活家中7个孩子。

杨佃平心中一直有个军人梦。1972年征兵办到杨家村征兵,刚高中毕业的杨佃平想去报名,却遭到家人反对。1973年征兵办再次来征兵时,他第一个报了名。“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征兵办的副指导员说了一句话让我很开心,他说‘杨佃平,这次即使全县只能带走一个新兵,我也要带走你\’。”1973年12月,杨佃平离开了家乡。

成为军人的杨佃平在章丘明水服役。刚到新兵连3个月,他就被选做文书负责写黑板报。1974年,他被选去司令部从事文字工作,两年后成了团里能参与司令部演习的最年轻干部。此后,他被重点培养前去陆军学院进修,1984年被提拨为步兵8连的副指导员。

1985年3月初,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中越边境,参加老山作战。杨佃平回忆,1985年5月底,他所在团接替那拉船头地区的防御,8连为师预备队驻扎在南温河南岸做战前集训。“经常看到多架直升机来往于我连附近的临时停车场运送大批伤员,让我感到前方战斗的残酷,心里紧张起来。”

当年6月9日凌晨2点,杨佃平被惊醒,他接到命令立即向前方开进,增援兄弟团投入战斗。“我们隐蔽前进,战壕里的泥水很深,散发着难闻血腥味。”杨佃平说,路上遇到战壕就爬着走,在开阔地带则沿着前边带队战士走过的路走,不然很可能会踩到地雷。

战士们身背60多斤的装备,快要走到暴露地带时,一些人累得走不动。“带路的战士说,前方就是百米生死线,要以百米短跑的速度跑过去,慢了会被打死。”杨佃平回忆,百米生死线上,敌人的机枪喷射着火焰,封锁道路。“一班长高建忠第一个穿过火线,我最后通过。”敌人深夜进攻,首战没有伤亡

杨佃平说,上阵地之初,他被安排在一处农场,具体负责指挥连队生活保障、后勤保障和协调弹药。在农场的第4晚,他接到命令:立即上战场,前往无名高地,接替原来指导员的职务。

无名高地是最前沿的一个小高地,距敌所在高地只有15米远,是一个大石缝。它的地势低,完全在敌人的俯瞰和火力控制之下,只有3名战士和一挺重机枪在坚守。但它的位置重要,在连指挥所右前方600多米处,是阻敌进攻的关键之处。

杨佃平回忆,到高地的第二天,“凌晨3点多,我们发现有几个黑影向我高地接近,我立即向上级报告敌情,同时下令离近了再打。”当敌人距10米时,他们开始进攻,同时连队迫击炮也给了炮火支援,“敌人有的被击毙,有的踩响地雷,几次反扑都被击退。凌晨5点多,战斗结束,我方没有任何伤亡,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抢运了十几具尸体。”

初战告捷,给了战士们很大鼓舞。后来的20多天里,杨佃平与战友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现在回想起在无名高地的经历,简直刻骨铭心。那时生活条件艰苦,几天吃不上饭,喝水更是困难,下雨时用头盔接点水。不下雨,就去其他高地附近的山沟里背水,水量有限,常喝洗手洗脸水。”

1986年5月12日,部队圆满完成任务。8连荣立集体二等功,杨佃平被荣立个人三等功,成为连队指导员。

写成纪实文学,希望精神传承

1989年杨佃平转业回到商河担任了一名乡镇基层干部。

今年64岁的他,依旧身板挺拔,身手敏捷。他家里,有关老山作战的记忆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电视顶上立着战友合影,陈列架上摆着立功勋章……“那些画面在我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清晰,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名字我都记着。”

平日里,杨佃平喜欢读诗写诗。今年年初,在朋友建议下,他决定用纪实文学将血战老山的故事记下来。“我从4月开始写,不到2个月就完成了初稿,共8章4万多字。”

将老山记忆写成纪实文学只是杨佃平的一种尝试,他还有更多打算。“我想把我们连所有参战战士的基本情况都梳理一遍,将血战老山写成剧本,让人们知道,在祖国需要时,中国军人能打胜仗,让老山精神发扬下去。”(记者杨璐)

新闻推荐

路家珍珠红甜度超16 最甜西瓜你吃过吗?

时报7月30日讯(记者王倩)“我们路家珍珠红西瓜皮薄、瓤红、糖多,前段时间的西瓜节游客络绎不绝,光我家就挣了2万多元。”...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