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明节里忆亲情节里忆亲情 范廷伟

滨州日报 2018-04-06 17:50 大字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节后的雨水逐渐增多,山峦大地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草木植被,还是与自然相融共处的凡人肉体,都在此时褪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崭新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温润转化。

诗人白居易诗中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这个催人泪下的节气,无一例外地同样令我心潮翻滚,泪湿衣衫。今年4月1日,商河县老家的兄长电话告诉我,说91岁高龄的小姑病故了。乍一接到慈眉善目,温声软语的小姑突然离世的噩耗,心肠硬、脾气倔,几乎很少掉泪的我,虽然正在开车赶赴上班途中,可还是禁不住一阵子悲从中来,眼泪盈眶。

我的父亲,上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一家人小时候所经受的磨难,我是从母亲和两个伯母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了一个大概。70多年前,祖父祖母和商河一带的饥民,成群结队,拖儿带女,越过黄河,艰难跋涉,一路风餐露宿,逃荒要饭,来到条件相对好些的今邹平县魏桥镇附近。伯父、伯母他们背着嗷嗷待哺的我的父亲,走街串巷,挨门乞讨,饥寒急迫的一家人抱团取暖,相依为命。这种饥馑年代的患难亲情,他们这种锥心刺骨的体会可谓深入骨髓,永世不忘。

再后来,父亲被一辈子没有生养的养母收留。回到商河以后的祖父祖母实在忘不了流落在外地的三儿子,十几年间,千方百计想让他重新回到自己身边。他们的计谋一次次被父亲的养母识破,大伯父受祖父祖母的多次派遣,跨河越坝,穿村过店,步行百十余里地,赶到父亲就读的魏桥镇弭家完小,用糖果哄父亲和他一起走。事情传到了父亲养母的耳朵里,她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宝贝儿子,果断地让成绩不错的他中止了学业,将他牢牢地拴在了自己身边。经过老家祖父祖母坚持不懈的斗争,加上父亲和母亲早已经结婚成家,父亲的养母才让他们得以相认。

商河老家和父亲的村庄相距百十华里,现在听上去似乎不是非常遥远。但那时的沿黄两岸都是黄泛区,村庄四周都是黄河退水后的沙土地,路上全是脚一陷就陷得很深的沙土窝,加之黄河河面上波涛翻滚,风高浪急,只要渡船时耽误了这一班船,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记得父母推着小车,载着我们姐弟回老家,天未亮出发,到老家时已经是摸门子黑,两头都见不到太阳。父母每逢回到我的祖父祖母身边时,毫无疑问,这就是伯父、伯母,姑姑、姑父们共同的节日。那种亲情,就像蜂蜜一样浓,就像蔗糖一样甜,那种幸福惬意的感觉,时隔40多年,至今却甜美如昨。

因为祖父祖母家人口众多,吃饭都是问题,那时我年仅18岁的亲叔叔,根据国家安排,去了白山黑水、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支边,现在想来,18岁不谙世事,该是在父母膝下承欢、撒娇的年龄,一家人的亲情就这样四分五裂,备受时间的煎熬与精神的痛苦。20年中,大伯父因为脑血栓病情复发,过世较早;近10年来,大姑病故;近5年来,二伯父、大伯母相继去世。祖父去世后的37个年头,远在黑龙江绥化市的叔叔、婶婶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商河老家。人老倍增思乡情,那时候,80多岁高龄的大伯母、小姑尚还健在。包括我的父母在内,他们总算有了一个不是团圆的团圆机会。

其实,我原本计划今年清明后与父母双亲去探望小姑。乡间俗话说,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九十不保天。我搬到县城居住以后,和小姑相距较远,见面不易,只要每次回到商河老家,小姑家是我的必到之处,每次都是她拉住我的手,嘘寒问暖,依依不舍。叔叔回到商河老家的那年,我拉着父母,特意赶到商河县城,让叔叔、婶婶,还有父亲本家的叔伯兄弟们,我的姑家表哥、表嫂都见了面、吃了饭、合了影。那种血脉亲情里的亲密、那种欣慰和激动,以及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当今独生子女们根本或永远体会不到的。同祖同根,血脉相连的亲情,即使万水千山也隔阻不断。

2014年秋天,小姑曾经托人捎信,说想我的父母,愿意见见面,冥冥之中,近九十高龄的老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剩余时间不多了。于是,我安排好工作,用车拉着父母与妻子等赶赴小姑家。小姑在济南开公司的孙子、照看孩子的儿媳,提前赶回了乡下老家。那天我们赶到小姑家时,几个叔伯哥、表哥早已到齐。二伯母带去了鞋垫,让小姑帮她绣花,表嫂拿出小姑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精美的鞋垫、精巧的坐垫,真的难以让人想像是一位90岁高龄老人的劳动成果。中午的家宴济济一堂,其乐融融,一帧帧亲情照片,也是一场场亲情的、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4月2日上午,当我驱车赶到商河乡下的小姑家时,听到吹手们吹出的哀婉悱恻调子,看到素衣孝服的孝子贤孙们,目睹灵棚前供桌上小姑那慈眉善目的遗像,我的泪水就像决堤的河水,止不住地往下流。那么乐观、那么坚强、那么自信,又是那样温和亲切的小姑,就这样驾鹤远去了,在这个清清明明的日子里,在这个祭扫坟墓,祭祀亲人的节点上,她一如生前那样不劳烦别人,总是心系他人,始终宽慰他人,善意宽容别人,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思念与感恩,给左邻右舍留下温存的音容笑貌和精神财富。韦应物诗曰:“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这个特殊的节气,注定令我对小姑和亲人的思念,如同每年疯长的野草一般茂盛。

临走,我和表嫂说自己特别喜欢小姑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当时考虑老人年岁大、不容易,不好意思要。父母也说,喜欢尽管要,你小姑会非常高兴的。表嫂接着说,你要的话,你小姑会很高兴。她找出了我喜欢的两个坐垫,让我一起拿着留个念想。表侄、表嫂,还有表姐他们一起送我出门。表嫂嘱咐我:“兄弟,你姑没了,咱亲戚该咋走还是咋走呀!”我连连点头,为了先人的恩惠,为了纯洁的亲情,一定!

新闻推荐

济南旅游智库专家“义诊”商河乡村旅游

本报4月2日讯(记者刘烨)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在关注乡村旅游,应该说,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3月30日,济南市旅发委组织济南旅游智库十余...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