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上网线就能化解农产品卖难?

农村大众报 2018-04-05 21:10 大字

联上网线就能化解农产品卖难?专家:不是所有农产品都适合上网,避免“大跃进"式思维农村大众报记者 郭杰  通讯员 郝锦伟

编者按 数据显示,电商正在为传统农业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其在农业领域的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电商究竟该如何与传统农业融合,各类主体如何以电商创新成果为支撑,实现农产品上行?今天本报刊发一组报道,聚焦这一话题。

“这季蒜薹终于卖完了,再也不用害怕家里人找了。"5月13日,胡延明一改前些天的惴惴不安,神色轻松不少,并于当天回了趟老家。他已经快一个月没敢回去了。  胡延明的老家在商河县白桥镇左家村。白桥镇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大蒜第一乡",有大蒜7万多亩,这其中就有胡延明家的几亩田。  胡延明家几乎年年种大蒜,去年蒜薹卖到了四五块钱一斤,当年秋天他的父亲就把家里的5亩多地全种上了大蒜。没想到的是,今年蒜薹价格暴跌,一斤卖不到一元钱。“我们家种的是红蒜,蒜薹质量比白蒜差,价格自然更低。"为卖上稍高点的价格,叔伯姑舅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在济南一家网络平台工作的胡延明身上。  “网上生鲜哪有那么好卖。"胡延明不是不想帮忙,但他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卖得最好的蒜薹月销量仅有2036单,一单5斤,也就是说,商家一个月才卖了1万多斤,只是20亩地的产量。他找卖家聊了聊,发现网销实在不是条好路子。卖家告诉他,10.9元一单的蒜薹,运费6元,纸箱1.3元,保鲜膜0.2元,冰袋0.5元,胶带0.1元,再加上人工运输费等,5斤蒜薹只能卖1.5元,不合算。  蒜薹交易结束,胡延海如释重负,王先生却仍然愁眉不展。王先生是鲁西南一县商务局的工作人员,前些日子,局长找到他,要他想办法帮助当地农民上网卖蒜薹,说这是新任领导的指示,但是,任他和同科室的同事们千方百计,10多天下来,效果甚微。  “不是所有农产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山东省电子商务促进会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安乐认为,现在不少人走进了一个误区,以为电商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灵丹妙药,“其实没有那么灵验。"  他说,农产品“卖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像今年蒜薹一样,因为丰产丰收、上市期集中造成的“卖难",电商也很难解决。“全国的情况都差不多,A地多,B地也多,很难把这种大面积种植的农产品卖到同样多的其他地方去。"  “网上卖得好的农产品,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附加值。"安乐举例说,各地都种植葡萄,大泽山葡萄却以其质量和独特的风味声名远播,其价格也不是一般的葡萄能比的,这样的农产品在网上才有销路。  做电商做得风生水起的五道沟有机农场主也认为,农产品网上热销爆款一般具有几大属性,比如,地域特征明显,具有特色和区位优势;产品耐储存,经得起快递摔打;产品价值与快递价格比合理。如果包装、快递成本高于一定比例,这样的电商纯粹是赔本赚吆喝,很难持久。   阿里研究院的报告佐证了五道沟有机农场主的判断。5月5日,第二届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峰会上,阿里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6)》显示,2016年销售额最高农产品十大品类中,销售额最高的品类是坚果,规模超过100亿元,茶叶和滋补品紧随其后,第四至第十位依次为果干、水果、肉类熟食、饮用植物、绿植、水产品和奶制品。  “易腐类的蔬菜、水果更适合在小的区域平台上流通。"安乐说,农产品上行,受制于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供应链管理以及服务商的营销能力与渠道资源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农民,“互联网+"的意识越来越强,希望能够通过电商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愿望是好的,但要避免“大跃进"式思维,不能盲从潮流,夯实基础,开拓渠道,才是当前首先要做的。

新闻推荐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大央媒齐点赞解读济南治霾密码

3月,济南频频和蓝天“约会”。记者黄中明摄春日的济南,蓝天白云,柳绿花红,一派生机盎然。“这里已是绿茵点点,加上蓝天白云,环境越来越好了。”家住历下区鼎秀家园的李先生自豪地说。他所...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