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个特殊儿童最合适的教育 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石道刚:为学生打造个性化课程
◥孩子们在学校操场上快乐地玩耍。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石道刚。近年来,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坚持目标引领发展、抢抓机遇借势发展、积极改革创新发展、周密规划科学发展、强化内功持续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每一位特殊儿童提供了最合适的教育。
文/片本报记者李云云
通讯员王新刚
科学评估、精心设计,为每一位学生打造个性化课程
齐鲁晚报记者:石校长,您好!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基于学生个体情况各不相同,学校如何针对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呢?
石道刚:目前,人们对于特殊儿童的态度正在从慈善救济、帮助到注重潜能发展和个性需求的转变。这也为我们办好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学校以“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随班走读和送教上门”四种形式来满足适龄特殊儿童的入学需求,使每个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学校树立了“让每个孩子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实现课程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将课堂教学与个人训练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努力实现课程“智能发展、社会适应、生活实践”的三大目标。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适合本身特点的个性化课程。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特殊教育更加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多样性、有效性,让课程标准与每个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联结,让课程适应学生。
学校还经常开展“快乐购物”、“我是环保小卫士”、“遵守交通规则”、“工艺品义卖”、“乘坐公交车”等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慢慢熟悉社会,适应社会。这些活动贴近学生认知,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康教结合,既要“救小救早”又要“科学全面”
齐鲁晚报记者:石校长,刚刚在学校里我看到了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在功能室进行康复训练,针对于康教结合工作,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石道刚:康教结合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的康复训练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把握孩子的最佳康复期,也就是“救早救小”的原则,因此我们学校在全省较早地开展了学前教育,2012年7月我们学校成立了残疾儿童学前康复中心,重点承担学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任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开设了生活语言、生活数学、奥尔夫音乐、亲子游戏等11门课程,形成了“制定和实施个别化训练计划-康复训练-中期评估-调整个训计划-康复训练-年度评估与总结-转介和跟踪服务”的一套独特有效的康复训练流程。真正做到了由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康复延伸。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市抢救性康复救助任务100多人,培训家长200多人次,学生康复有效率保持在95%以上,成为集教育、康复、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机构。
2016年,学校又成为山东省康教结合项目试验学校。为此,学校在义务教育段设立康教结合实验班,大力开展“康教结合”研究,为在山东省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康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研究实例或实践经验,辐射带动更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康教结合”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造福更多的残疾儿童。
老师送教上门,在全省较早开展“送教”服务
齐鲁晚报记者:石校长,您刚刚谈到了“康教结合”,使学生身体机能最大限度改善、代偿和替代,并最大限度回归了社会。但有些孩子由于身体机能,没办法来到学校享受正常的教育,针对这些孩子,您觉得应该怎么做?
石道刚:因为存在癫痫、心脏病或其他机能缺陷离不开家长的监护,商河县有一部分残疾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为了避免残疾儿童不能及时到特殊学校就学,耽误康复最佳时机,我们学校一直坚持“送教上门”,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康复。
例如,殷巷镇有一个先天性智障儿童、不能稳定站立、说话也有困难。由于平日里很少出门,家长缺乏康复知识又疏于照顾,时间一长,孩子的肌肉出现了萎缩,几乎不能行走。在得知情况后,我们主动“送教上门”,给孩子送去了分指板帮他练习分开手指,给孩子小腿绑上沙袋,锻炼下肢力量,还借助识字卡训练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渐渐地,孩子慢慢学会了行走,开始和家人简单交流,在实现基本自理后经评估顺利进入学校集中就读。
目前,送教服务对象109人,其中重点送教41人,非重点送教68人,人员涵盖辖区所有适龄残疾儿童,使每一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平等地接受适合其需要和发展的教育。
把每一位老师,都当做“人才”培养
齐鲁晚报记者:相较于其他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更多的压力,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您刚刚提到的“个别化教学”“康教结合”“送教上门”等都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努力。学校是如何打造教师队伍的呢?
石道刚:在我们学校当老师,压力大,同样动力也大,看到孩子一点一滴变化,这种幸福感、成就感难以用语言表达,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从建校开始,学校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每一位老师当做“优秀教师”来看待,把每个教师都作为人才来培养,把培训提高作为最大福利,大力实施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学校以“博爱无声、择善敦行”为师训理念,成功打造了以“博爱和行动”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品牌,形成了“敬业奉献、争创一流、和谐团队、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和“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恒心”的专业素养。
学校基于学生需求采取针对性教师培训,通过外引内培的形式实施“专家工程”“名师工程”,优化教师队伍,先后派遣390多人次到省内外参加培训交流,聘请省市特教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指导,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潍坊学院等建立师资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目前已经有13人取得感统康复训练师、心理咨询师、语言康复师等国家级证书;16人次在国家及省市康复技能大赛及优质课评选中获奖等等。
健全服务体系,为特殊儿童终身发展着想,让家长看到希望
齐鲁晚报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再到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党的特殊教育政策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于特殊教育也越来越关注。作为学校管理者,您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
石道刚:目前,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之后,学生能不能自食其力地生活,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失去信心,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担忧和无奈,孩子不能照顾自己,如果没有家长的监护孩子应该怎么办?而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学前的抢救性康复、义务阶段内的个别化教学以及初步的职业化尝试,让更多的家长看到希望。
为此,我们在做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工作后,2017年上半年又在全省较早开展了职业教育的探索,开设大棚种植、穿珠、洗车等职教课程,让孩子既要学会走、学会说,将来还要学会做事,掌握一定职业技能,为实现特殊儿童自食其力的全人发展要求奠定基础。
关注学生发展,提升特殊儿童的生命质量,让每一位学生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殷实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决心进一步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和师资优势,深度研究特殊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面向农村实际,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教育康复服务,把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送到更多的残疾人家庭,全力把学校打造成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残疾人社会化服务于一体,康教结合、学段衔接、普职融合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商河突出重点岗位和人员 加大明察暗访力度严查群众身边“微腐败”
“拍蝇”新华社发程硕作近年来,商河县将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列为纪律审查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强有力措施,解决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