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屡临琅琊台 众说不一入海处

农村大众报 2021-09-22 13:49 大字

此为琅琊山,琅琊台就在山顶上。(戎宁摄)战马奔驰,旌旗飘飘,铁马金戈,声势浩荡。公元前219年,一队大军伴着黄土尘埃,裹着狂风疾雨,一路奔向东海。

车上坐的,乃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嬴政,他的目的地,是今天青岛市黄岛区大珠山上的一座平台——千古名胜琅琊台。

这里是传说中齐长城的入海处之一。《泰山郡记》载: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琊台入海。”《括地志》载:“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经泰山北岗上……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水经注》汶水条云:“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实指沂山,又称东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琅琊台非高山峻岭,海拔只有183米,因形状如台,故被冠以“琅琊台”。《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描述:“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周代初期,姜子牙在齐国作“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其中四时主祠便设在琅琊台。

琅琊台四周山峦起伏,绿树成荫。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迁都琅琊的具体时间至今还存在争议,但迁都琅琊台的说法被许多研究者认同。《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越王勾践徙琅琊,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并越于琅琊。后四十余年,秦并楚。《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有记述云: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

秦始皇曾三次登临琅琊台,雄心勃勃地说,越王勾践,僻处偏隅,尚筑一琅琊台,争霸中原,朕今并有天下,难道不及一勾践乎?他决定铲平所有旧台,重筑琅琊台。《史记》记载,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巡郡县”,“南登琅琊,留三月”。而且从内地迁来3万户百姓,免除了他们12年的徭役,修筑起琅琊台,并刻石记功,流传至今。

琅琊台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地位非同一般。当年的“琅琊港”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五大古港之首,为亚洲始祖港,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这条被誉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通道,是古代连接中、日、朝三国的海上重要交通线。

秦始皇三次不辞劳苦巡察,绝非单纯为了示威于天下,安抚民心,更不只是为了一览琅琊之美景,其背后的动机还是在于巩固“天下”。

琅琊台最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刻石。秦始皇出巡,所到之处多立碑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筑就琅琊台后,在台顶立了刻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巡至琅琊台,在其父所立刻石旁刻了诏书和大臣从者名。几经风霜,刻石碎,碑石失。后世学者多次寻找,将碑石修整拼合,现存放于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宝”。

秦始皇一生中五次巡游,竟有三次登上琅琊台。此后的汉武帝在位期间也曾三到琅琊,偏爱程度与秦始皇不分伯仲。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学士更是慕名而来,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让琅琊台美名传天下。

琅琊台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不过至今也没有考古发现证明这里就是齐长城的入海处。翻阅典籍,发现齐长城入海处,还有另外两种说法。

至大珠山入海。《通典》密州诸城县条载:“古齐长城东南自大珠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太平寰宇记》密州诸城县条载:“古齐长城,在今县南四十里,东南自海迤逦上大珠山起……”《齐乘》引《青州府志》云:“又南傍高华岭潮入诸城县界,至胶州大朱山入海……”

小珠山入海。清道光《胶州志》载:“长城在治南八十里齐城等山……又东历小珠山阴、鹁鸽山、至徐山之北于家河庄,东入海三十里。”

近代许多研究长城的学者认为,小珠山入海记述属当地资料,其可信度比较大,“但究竟如何,尚待考古勘察确定。”

9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江街道于家河村东北的“齐长城烽火台”。原青岛市黄岛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李居发介绍,这座烽火台建成于1999年,是当地在原明烽火台的基础上重建的。原来,明代朱元璋在黄岛区设立灵山卫治所时,建了20多个烽火台,这是其中之一。李居发说:“据地方志记载,这座烽火台就叫长城墩,这里就是齐长城的入海处。”

站在烽火台上东望,没见到想象中的海阔天空、云水茫茫,烽火台下是大片的厂区,再向前,塔吊如林。李居发说,那里是一个海港码头,距离烽火台大约2公里。于家河村在烽火台的西南方向,望去楼房林立,车水马龙,俨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入海处遗迹荡然无存,琅琊台上的宫阙也早已灰飞烟灭,唯余碧空如洗,有一片白云飘过。

新闻推荐

信用卡催收公告

以下客户的农行信用卡客户透支款项已经逾期,虽经我行电话、上门多次催收,截止2021年8月28日,仍未还清透支款项,为维护我行的...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