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村呼唤“能人”女高管带“招”下乡

济南日报 2020-06-24 11:30 大字

在尹玲的带动下,葛庄村今年的红玉杏卖出了好价钱。尹玲在果园里劳动。

人物速写

尹玲,41岁,返乡创业者。身着一身迷彩服,在果园里劳作的尹玲十分接地气,谁能想到,她曾经是一位白领女高管。

这个月,平阴县玫瑰镇葛庄村的几百亩红玉杏喜获丰收。与往年不同的是,村民收获的这些红玉杏以前每斤卖1元钱都难出手,今年却卖到了10元钱。这是为啥?

曾经发不出去的快递

位于平阴县最南面的葛庄村地处深山,进村只有一条窄窄的路。这里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唯独人是穷的。

“葛庄村的小青年最难找对象了,领回来基本上都得散。”说起这个村庄,村民也满是无奈。近些年来,年轻人全都外出打工就业,村里只剩下留守的中老年人,靠着庄稼和果树过日子。

葛庄村的红玉杏好吃,不少来这品尝过的外地人都念念不忘。之前曾有人打电话来询问:“能不能用快递寄几箱解馋?”杏农一大早从果园里摘下了4箱鲜杏,骑车一路到达镇上,可到了快递公司却傻了眼:“发个快递还真复杂。算了,还是不卖了。”4箱鲜杏愣是又回到了葛庄村。

54岁的村支书崔天路在村里算是年轻人了。他知道,村子要想发展,还得靠“新鲜血液”,尤其是年轻的“能人”!

2014年,葛庄村实现了整体搬迁。原村开始复垦,果树多了,这片净土像一个世外桃源。“往村里引‘能人’,靠啥引?”崔天路思来想去,“只能靠这些果园了。”

一枚红玉杏,成了村庄名片。崔天路提出以每亩1000元的低价向外面的“能人”出租杏园,让他们自由“施展拳脚”,目的就是为了给村里引来人才。他要看看,“能人”是怎么卖杏的。

尹玲是葛庄村引来的第一位“能人”。职业装换成迷彩服

尹玲原来是一家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去年她辞职来到了葛庄村创业。是什么让这个年薪30多万元的企业高管选择了“山窝窝”呢?

尹玲描述自己之前的工作状态:“一个月有28天在外地,28天中有15天在高铁上。”相比之下,她更向往慢节奏的田园生活。怀二胎后,她一狠心辞了职。

重新回归事业,已经是在葛庄村。如今的尹玲一身迷彩服,双脚踩满泥土,与之前干练的职场形象截然不同。但尹玲却说,现在的状态才是自己最喜欢的样子,梦想中“有花、有鸟、有果树”的生活环境在这里实现了。

然而下乡创业仅靠情怀是绝对不够的,更何况尹玲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在了这个村庄。尹玲说,自打第一眼看到这个村庄的生态环境,她就有了信心,她要借助平阴玫瑰产业优势,在这里打造一个综合文旅项目。

带着三五人的小团队,尹玲扎根葛庄村。年初受疫情影响雇工难,团队里的几名“女汉子”愣是自己建起了园区,造景、铺路、绿化……短短的时间里,大家都学会了开农用车。

在这里,农民是最好的老师。地里的茄子、辣椒为啥光长叶不结果?绿化草种该选哪一种?这些难题有了村民帮助,全都迎刃而解。尹玲发现,自己之前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改观了:“要说农业,农民才是‘专家’。”

“能人”卖杏有新“招”

尹玲下乡不仅带资,还带着“招”。尹玲工作多年积累的

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经验

在这也找到了用武之地。

先露一“招”给葛庄村看看。6月正值红玉杏成熟,尹玲早有打算:“今年大家不用推着车出去摆摊了,在园里等着就行。”没几天,几辆大巴车开进了葛庄村。原来,尹玲结合平阴特色,制定了一条“一日游”线路,采摘就是其中一个环节。“吆!这杏可真甜!”在村民陈玉宁的杏园里,游客吃得兴起。陈玉宁的园里有20多棵杏树,换作往年,杏熟了他都是出去摆摊卖。但今年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一天的工夫,园里的杏就被摘了个精光。不仅如此,采摘下来的960斤杏一共卖了9600元,价格较往年大涨。

为村民增收,也要为游客负责。这就要说到尹玲的“第二招”。农产品要想形成品牌,安全性一定要做到可溯源。在葛庄村,游客采摘所用的纸箱上都有一个编码,每个编码代表一个农户。

红玉杏卖出了高价,让葛庄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其实这才是尹玲最大的“招”,她要在葛庄村建立“利益共同体”。在农村,村集体、村民和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但尹玲认为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从品牌打造、营销、服务都要进行统一运作,才能形成规模、产生利润。

如今,发不出快递这件事在村里也只能当作笑话讲讲了。因为像尹玲这样的“能人”,葛庄村已经引来了12位。(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冯经伟 赵晓明)

新闻推荐

他为了参加会议,步行4个多小时“突围”大雾 驻村第一书记上班迷路记

团山沟村召开会议。(资料照片)进村的路有两条。从平阴县城到孔村镇团山沟村,开车走大路,需行驶27公里,用时40分钟...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