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多少老物件,他自己都说不清 平阴有位“达人”从事收藏20年,如今想办间民俗博物馆

济南时报 2020-05-29 13:55 大字

马方荣展示藏品 新时报记者卢震 摄

平阴县105国道旁,马方荣的收藏馆里堆满了各类藏品,兵器、家具、农具、铅笔、书画、壶具等琳琅满目。20年前,经营熟食店颇为成功的马方荣因为一本古物收藏杂志渐渐喜欢上了古玩收藏,通过“捡漏”获得第一桶金后便正式“转行”。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几年前马方荣“搬家”时整整运了67车。如今,马方荣又遇到了“搬家”难题,他想为藏品建一个民俗博物馆的“新家”,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藏品。

一本杂志开始的收藏路

马方荣的收藏馆是一座带院子的三层小楼,各个房间里都“塞”满了藏品。马方荣已经说不清自己有多少藏品,只能用“大几万件吧”来粗略估计。二楼的一个房间是他的“兵器室”,摆放着不少冷兵器。“墙边立着一排长柄大刀,桌上放着的主要是刀剑,架子上是各类枪头。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兵器,也有红军时期的大刀,刀柄上都有‘红军’字样。”一件件兵器的身世来历,马方荣如数家珍。

马方荣的收藏种类繁多,陶瓷、家具、玉石、字画、文玩、茶具各式各样。而这数以万计收藏路的起点却是一本古物收藏杂志。1999年,马方荣还在经营一家肉食店,生意颇为兴旺。一天,在银行办业务时,一位朋友拿着一本古物收藏杂志给他看。“当时他问这里面的东西知道谁家有吗?我一看里面的小花瓶啥的,邻居大娘家就有。他一听就让我带路去收东西,小花瓶、竹篮子这些他都收了,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把茶壶就150元。”马方荣回忆说。

那件事给马方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经营肉食店的同时,他也时常抽空陪着朋友四处收东西。朋友不喜欢的老物件,他便时常出手收下。为了开阔眼界,马方荣购买了不少收藏方面的书籍“补习”。第二年,马方荣便正式“转行”收藏。

两把方凳获“第一桶金”

那段时间,马方荣时常骑着摩托车跟着同行四处寻找老物件。不过,他一般都会在同行的古玩铺里收东西,很少会直接到农户家中收购。

2001年,马方荣有次去阳谷收购时偶然听说一户人家里有套家具不错,他便请人带他去看货。在人家家里转了一圈,马方荣“相中”了一把小方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以200元购入,后又给了介绍人200元“好处费”。听闻方凳原本为一对,另一把在亲戚家,马方荣接着就赶了过去。

“老太太很厉害,直接开价400元,她怕我天天去跟她磨就直接说这个价不同意以后晚一天就加100元。”面对这种情况,马方荣只得掏钱买下了另一把方凳。拿回去一打听,一对方凳是黄花梨材质,很快就以9万元高价转手获得“转行”后的“第一桶金”。盼建民俗博物馆教育后人

如今,马方荣租用的收藏馆场地无法续租。为藏品找个新家成了难题。“东西太多了,三年前搬家运了67车,现在运起来更麻烦了。”马方荣说。“我想找一个地方建一个民俗博物馆,也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体验农耕文化和学习历史的场地。”

在收藏馆的一楼,几个房间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类民俗老物件。“就比如这个烘笼,里面放上木炭什么的就可以暖被窝,算是曾经农户里的暖水袋。”马方荣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像烘笼一样的日用品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孩子连一些普通农具都没有见过,他的这些藏品正好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机会。

马方荣还收藏了一些与平阴有关的藏品,例如平阴曾经商号的生产用具、平阴黄河大桥通车纪念的老照片、平阴县文艺宣传队的乐器以及一些匾额等。“这些藏品同样可以展出来展现我们平阴的发展历史。”马方荣说。(新时报记者卢震)

新闻推荐

“线下”开花“线上”香平阴玫瑰文化节落幕

在华玫生物的生产车间,工人对玫瑰进行“选美大赛”。新时报记者黄中明摄花事未了,花韵悠然。2020“花开泉涌‘...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