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战争”到扶贫战友一对“扶贫夫妻档”眼中的幸福感

济南日报 2019-11-08 11:10 大字

苏广秋与李静探讨交流。苏广秋帮村民收红薯。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冻死街头。她的悲剧是严重的贫富两级分化以及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造成的,是穷苦人们的一个代表和缩影。我的爸爸妈妈都被称作扶贫人,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没黑没白地工作。正是像他们一样千千万万扶贫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改变了千千万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

这篇题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作文,作者是当时尚在读初一的苏言蹊。文中提到的扶贫人,就是苏言蹊的父母,两位在平阴县从事扶贫工作的共产党员——孔村镇前大峪村“第一书记”苏广秋和榆山街道扶贫办主任李静。

从正常生活到“天天不回家”

◎李静:“当苏广秋告诉我,他将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开始我有许多不理解。”

◎苏广秋:“没想到3个月后,李静被任命为街道扶贫办主任。得知这个消息,我是很纠结的。”

2016年1月,平阴县编办选派苏广秋到孔村镇前大峪村担任“第一书记”,李静的第一反应是有些抗拒的。“从那时起,苏广秋就开始了天天不回家的日子,一开始我有很多的不理解和抱怨。”家里的孩子还在读中学,老人身体也不好,家庭生活的担子一下子全部压在李静一个人身上。正当苏广秋担心一场旷日持久的家庭战争恐怕在所难免时,他没有想到,短短3个月后,时任平阴县榆山街道计生办副主任、计生服务站站长的李静接到了一纸任命。彼时,榆山街道成立了扶贫办,并在机关干部中公开选拨工作人员。李静成绩优异,进入组织考察范围,并最终被任命为扶贫办主任。得知这个消息,苏广秋很是纠结。“一方面我不愿意让她从事扶贫工作,如果我们俩都在做扶贫,谁来照顾家庭?另一方面我又愿意让她从事这项工作,这样我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她也能更理解我的工作。”

李静上任后,通过系统学习各级扶贫政策,很快就对扶贫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丈夫的事业更是发自内心地支持。她深深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己和丈夫一样,有着崇高的任务与使命。

从身份转换到优势互补

◎李静:“苏广秋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情况十分了解,我经常向他请教。”

◎苏广秋:“李静对各级扶贫政策掌握得比较全面,我时常向她咨询。”

在重新审视各自新的身份后,夫妻俩发现,他们从事扶贫工作彼此优势互补,配合得恰到好处。苏广秋从小在农村长大,工作后曾经做过10多年“三农”专题记者,对农村的情况十分了解。李静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农村工作方法,比如做好群众工作有哪些经验,如何才能让群众尽快打开心扉等等。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苏广秋深知农村老人大多没有收入,又不好意思向儿女开口的窘迫。他提醒李静,要想办法让农村老人生活得更有安全感和尊严感。李静总结了分水岭村养老孝亲的经验做法,在10个贫困村中推广:榆山街道鼓励子女自愿为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交纳不少于150元的赡养费,村集体对每位老人每月补贴30元的,街道办事处按村实际发放补贴人数给予每人20元奖励。不足30元的,街道办事处给予10元奖励。目前,平阴县计划在全县推广该做法。

最近,石庄村村民张吉福领到了每月200元的赡养费,他高兴地对李静说,这些零花钱不但足够买些生活用品,逢年过节还能给孙辈一些压岁钱。“有了钱,心里踏实了。”

李静的优势在于理论功底深厚,特别是担任扶贫办主任后,对各级扶贫政策掌握得比较全面。在这方面,她是苏广秋的得力助手。

苏广秋所在的前大峪村60岁以上老人占三分之一以上,老龄化严重,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让老人们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向关注养老问题的苏广秋犯了难。李静提醒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学会借助外力,积极主动地争取政策扶持。于是,苏广秋多次到民政、财政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寻求帮助,筹集资金。历时一年多的施工,前大峪村建起了一所养老院和一处日间照料中心,共辐射5个村。

正值中午,66岁的村民张守业正在日间照料中心吃着一份热气腾腾的豆腐丝。张守业说,儿女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自己平时都是一个人吃饭。“以前干完农活还要回家做饭,一个人做很麻烦。现在吃饱直接下地干活,这里有家的感觉。”从靠天吃饭到奔向“中国梦”

◎李静:“苏广秋作为全省唯一的‘第一书记’代表,去北京参加了国家扶贫日系列活动,我为他感到荣耀。”

◎苏广秋:“李静的创新意识很强,很多工作走在前列,我为她感到自豪。”

苏广秋担任“第一书记”3年多的时间里,为前大峪村村民做了不少实事。这其中最大的实事,莫过于帮农民解决了灌溉难题。

村里有一座蓄水池,年久失修,淤积严重,已经废弃多年,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2017年,苏广秋争取了水务、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对蓄水池进行维修改造。经过两个月的工作,清除淤泥4000多立方米,蓄水池的蓄水量最终达7000余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约300亩。

村民李长代正在地里收红薯,苏广秋见状,立刻过去帮忙。李长代忙说:“别弄了,你的衣服干净。”苏广秋笑了笑,“我就是来干活的人。”李长代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过去,一亩地的粮食收入大约有500元,自从有了水浇地,收入提高到1200元左右。

上个月,作为全省唯一的“第一书记”代表,苏广秋去北京参加了国家扶贫日系列活动,并作经验介绍。李静的工作同样卓有成效,她主导参与的扶贫产业项目管理入选了全省扶贫项目管理经典案例。

在分水岭村的皂角扶贫基地,两位管理人员一边喷洒农药一边感叹:“多亏街道给我们的皂角基地开设了监测平台,帮助我们发现这几棵皂角树生病了。”

为了让扶贫产业真正助力脱贫,保证国家扶贫资产不被流失,李静提出在街道所辖农村的每个扶贫产业项目处都安装摄像头,监测平台则设在街道。分水岭村的皂角虫害、西蛮子村的光伏板被风吹倒,街道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平台监测到及时通知村民,避免了损失。

苏言蹊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结尾写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伟大的中国梦,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更加富强。我多么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度。她再也不会向往奶奶住的所谓的天堂,因为当下即是天堂。”

一代代扶贫人永不停歇地奔波、努力、奋进着,烘托出一个时代的幸福感。苏言蹊笔下的“中国梦”,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刘阳 赵晓明 冯经伟 张有水)更多文字、视频、图片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垃圾分类再出“新玩法”,平阴县锦水街道 垃圾分类“有一套” 积分兑换“出新招”

▲垃圾发酵处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拣生活垃圾▲锦水街道垃圾分类宣传沙画黄河楼、火玫瑰,这些极具平...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