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探索创新 积分制扶贫出实效平阴让扶贫与扶智扶志深度融合
贫困户通过“积分扶贫”换取生活物资。
在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共同帮扶下,尹衍英开办了自己的养鸡场。
贫困户们用自己的勤劳换来幸福生活。
“出水才见两腿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难啃的“硬骨头”逐渐显现:懒于动手,坐等上级“伸手”;甘于贫困,丧失个人“灵魂”;囿于短浅,看待问题“凸透镜”。对于这些贫困群众,扶贫干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何解决这些“软骨病”,文明其精神,壮大其志气,成为考验扶贫干部智慧的一道“奥数题”。
平阴县作为济南市扶贫任务较重的远郊县,面临着繁重的扶贫扶智任务。在上千位一线扶贫干部的实践摸索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智慧碰撞中,平阴县总结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
探索“积分”扶贫扶智扶志拔穷根
孝直镇马跑泉村的尹衍英曾是该村典型的贫困户:丈夫患癌去世,两个儿子,一个失联,一个离婚,接踵而至的打击让她对生活逐渐失去了希望和信心。后来,通过参加公益岗、打扫庭院卫生等改变自身行为和生活环境的活动,她获得了镇里的“扶贫积分”。利用积分,她在超市里兑换了大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不仅镇里的帮扶干部夸奖她,甚至还有贫困户专门跑到她的家里“学习取经”。再到后来,在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共同帮扶下,她开始养鸡。因为不添加饲料,这些鸡的销售状况特别好。精神萎靡的儿子也从养鸡当中寻找到了致富门路,精神状态一下子变成了“芝麻开花——节节高”。因为有自主脱贫的积极表现,镇里给了她更高的积分,并颁发了“脱贫示范之星”的奖牌。现在,她的公鸡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500余只,家庭收入完全达到稳定脱贫标准。
“积分”扶贫就是通过给予群众一架梯子,借助物质和精神的双激励措施,促使他们实现自主稳定脱贫。“积分”由基础性和激励性两部分组成。基础性积分重点围绕掌握基本帮扶政策、熟知帮扶责任人等环节来设置,目的是让贫困户“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激励性积分重点围绕自身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内容,拔高设置,有了难度,目的是让贫困户“岁岁年年人不同”。帮扶干部、村扶贫理事会成员每月一次入户考评,按照“分类积分、叠加核算、量化考评、激励先进”的原则,对积分进行核算汇总。通过每月一评分、每月一公示、每月一上报、每月一存档,实现积分核算的公平公正。贫困群众通过积分,可以在超市和特定地点兑换相应物品;产业项目收益可以通过积分进行差异化分配;乡镇政府可以通过积分考核村级扶贫工作成效。
积分扶贫作为一项正向激励措施,目标就是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治懒治愚,转思想、扶志气、长本领,逐步破解内生动力弱化乃至退化的难题。通过积分,在贫困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只要有努力,就能得积分;只要得积分,就会有物质和精神双激励。过去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效果不明显,群众还有反感情绪。自从建立积分扶贫服务体系之后,帮扶干部走访入户,只需要携带一支笔、一张评分表,就能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而且贫困户的情绪非常高涨,甚至天天盼着干部上门。
“点餐式”扶贫精准施策润民心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模式。针对积分制扶贫的积极效应,平阴县的各个镇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创了积分扶贫的多种模式。
孔村镇在“积分制扶贫”的启示下,创新实施了“点餐式”扶贫。贫困户赵庆斌,右眼失明,左腿股骨头坏死,妻子离家出走,生活极其贫困。干部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他有一定的石匠功底。附近正好有一家民营企业——绿泽画院,正在招收技术工人。一个有所需,一个有所求,干部便在中间进行搭桥,赵庆斌也就来到了绿泽画院从事雕刻工作。一年以来,他不仅有免费的住宿、免费的伙食,还能领到上千元的固定工资。在进一步深入走访的过程中,帮扶干部发现他晚上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于是,在征求他意愿前提下,按照“点餐式”帮扶的工作程序,帮扶干部在他的住所建了雕刻车间,购置了雕刻机。这样,赵庆斌白天在画院工作,晚上回家继续雕刻,收入也相应地增加不少。曾经,因为他的残疾,女儿在学校不愿意提及自己的父亲,认为低人一等,现在,她把父亲的雕刻作品带到学校,非常自豪地向大家进行展示。
“点餐式”扶贫,就是将干部的帮扶措施与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对接,避免“大水漫灌”“眉毛胡子一把抓”。过去,帮扶干部入户,主要是将各种帮扶政策带到群众家里,群众被动接受帮扶。这样不仅形成了“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的畸形心理,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点餐式”扶贫的出发点就是逆向考虑问题: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帮扶什么。干部入户,详细了解帮扶户的特长、性格和经历,认真听取群众的需要和建议,填写《贫困人口需求表》。县镇村三级相关部门对这些需求进行审核把关,根据群众积分,提供致富工具和工作岗位。“点餐式”扶贫真正实现了“按需帮扶”,杜绝了“精准”扶贫不精准的问题。
创新扶贫模式“输血”变“造血”
榆山街道将孝德文化引入扶贫是“积分制扶贫”的另一项创新。在传统文化缺失严重、新的道德体系和舆论监督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农村群众特别是老年贫困群众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缺失。一方面老年人不愿依靠子女生活,但又无法寻找到生活的出路;另一方面年轻子女生活压力加大,无暇顾及老年人。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贫困老年人出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匮乏,甚至举步维艰。为有效解决这样的道德困境,扶贫一线干部创新设立了“孝亲养老模式”,具体情况是:采取“慈善捐一点,财政贴一点,子女拿一点”的方式,建立正面激励与道德约束相结合的养老机制。每月或每季度定期收缴赡养费,政府给与一定的补贴。扶贫干部定期将赡养费发放到老人手中,孝顺的登红榜,不孝的登黑榜。通过引导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坚决杜绝将子女的养老责任推给政府。子女按时缴纳赡养费的同时还要做到两点:距离父母近的,每天都要亲自来一趟;距离父母比较远的,每天一个电话,每月回家一趟,给予老人精神上的亲情关怀。通过“孝亲养老”活动,收到了三个效果:一是老人有了稳定的收入,不用再为生活发愁,树立了强烈的尊严感;二是形成了良好家风,儿女主动缴纳赡养费,定期看望父母,拉近了亲情关系;三是改善了民风,通过红黑榜,家家户户之间有了比较,倡导了社会正能量。
此外,洪范池镇设立“爱心衣舍”,贫困群众通过积分换取喜欢的服装,安城镇开展“倾听党的声音”等活动,通过积分将扶贫政策送到家家户户。锦水街道、东阿镇分别设立扶贫专岗、培养脱贫带头人等活动,对积分制扶贫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扶贫工作走到现在,无论是送钱、送物,还是促膝长谈、以情动人,不解决贫困群众的思想问题,不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尊严感,“我要脱贫”的意识就永远也不能突破“要我脱贫”的枷锁,最终也只能落得个“流水落花春去也”。因此,平阴县探索实施的一系列扶贫扶智办法,背后的逻辑就是紧紧抓住“量化扶贫”这一牛鼻子,将贫困群众的主观脱贫努力与客观脱贫成绩进行物化和量化,让他们对自己的表现看得见、摸得着,并及时得到鼓励,有效破解“精神贫困”的软骨病,逐步建立“我信脱贫-我要脱贫-我能脱贫”思维品质,彻底拔穷根、改穷志。(文图 本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吴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帅通讯员廉立乾康秀娟)近日,在“世界高血压日”来临之际,平阴县人民医院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宣传义诊活动,同时...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