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甘薯 大产业——济南市大力推进脱毒甘薯产业发展

济南日报 2018-11-12 11:31 大字

脱毒甘薯甘薯喜获丰收。平阴县2018年脱毒甘薯繁育与示范推广项目观摩会现场

编者按 在平阴县安城镇冷饭村,村民们祖祖辈辈种甘薯。前几年,由于甘薯发病率高、种性退化等原因,亩产已经降至不到3000斤。可今年秋天,村民们却一扫过去的阴霾,脸上露出了出丰收的喜悦。该村村民介绍,今年秋天,这里的甘薯获得了大丰收,不仅品质上来了,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5000斤以上。

据了解,为促进济南市甘薯生产和发展,彻底解决实际生产中甘薯种植病害重难题,济南市从2014年起组织专家研究甘薯脱毒问题,实施甘薯脱毒及建立两级良种繁育体系项目。2016年在平阴县、长清区等地试验、示范种植脱毒甘薯后,均喜获丰收。

市农业局局长李季孝介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济南市甘薯脱毒技术利用试验示范种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目前,全市脱毒甘薯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5万亩,增产25%以上,亩均效益4500元以上,亩新增收入达到千元,为济南市甘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甘薯脱毒技术建立两级良种繁育体系

常规的脱毒繁育采用三级繁育法,即脱毒原原种、脱毒原种、脱毒生产种,繁殖代数多、需要时间长,还容易造成种薯混淆。为加快脱毒甘薯推广速度,市农业局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级繁育体系,即脱毒原原种繁殖一代,用原种直接作为生产种使用,这样既缩短了培育时间,又提高了脱毒效果,提高了产量。并且,这种种薯在生产上可以连续使用2-3年。

在创新甘薯脱毒技术中,市农业局坚持抓住两头:一头抓住原原种生产,另一头抓住原种生产,建立稳定的原原种繁殖基地和原种生产基地,保证充足种源供应,稳定新增推广面积,有计划、有步骤地辐射推广。

在原原种生产上,完善甘薯优良品种筛选、茎尖苗培育、试管苗速繁、病毒检测、原原种繁殖等培育环节,加大脱毒种薯生产各环节监督管理和质量检测力度,确保脱毒甘薯种薯种苗质量。原种生产环节,选择生态条件适应、病虫害较轻地区,在县区建设6处脱毒甘薯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直接用于生产。鼓励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单位利用自有土地或租用土地组织人员进行规模化生产,集中扩繁,建立一定规模繁种基地。通过计算,每年秋季原原种生产数量不少于4万斤,原种生产基地不少于250亩,第二年新增推广面积可以达到8000亩上。

培育脱毒甘薯龙头企业大力提升育苗生产水平

脱毒甘薯是朝阳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带动,从原原种生产、种苗繁育,到储存、销售、加工等环节,无不需要种植或销售大户、大型企业发挥关键作用。

李季孝表示,从推广之初,市农业局就一直注意培育脱毒甘薯龙头企业,把“技术推广+龙头企业”作为脱毒甘薯工作的核心。首先培育种苗源头企业,负责脱毒甘薯茎尖脱毒、组培快繁与原原种生产。历城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年产甘薯脱毒试管苗20万株,完全可以满足下一阶段繁种需要。

为确保脱毒甘薯的质量和推广链条有效衔接,平阴县与济南这家生物技术公司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提供高质量的脱毒原原种,再交由平阴县洪范池镇永利种植家庭农场、洪范池镇柱英家庭农场等5家带动能力强的主体负责育苗、种苗销售,形成了配套完善的种苗供应、繁育和销售产业链。

目前,这五家脱毒薯种苗繁育主体年育苗能力已达到2500万株,每年可推广优质脱毒甘薯8000余亩。计划明后年将年育苗能力提高到3500万株,每年新增推广脱毒甘薯10000亩。

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着力提升硬件配套设施

多年来,平阴山区农民一直以北京553为主栽品种,该品种种植多年导致种性退化,甘薯表面龟裂病、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薯块畸形,商品率极低,到了本地无法种植的地步。

市农业局密切关注甘薯市场需求和国内新品种发展态势,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品种,每年引进新品种8-10个,在长清区和平阴县各建设1处甘薯引种田,面积30亩左右。

据了解,市农业局先后试验了济薯26、烟薯25等不同类型品种,经过多年研究,逐步淘汰了北京553,改换为产量高、品质好的济薯26、烟薯25成为本地当家品种,亩均产从往年的1500公斤增至2500公斤左右,亩均产值从3300元提高到4500多元。新品种和脱毒技术的配套推广,进一步提高了甘薯的商品性,产品商品率从以往的60%提高到90%,甘薯表面光滑鲜亮、薯形纺锤、香甜可口,市场前景十分被看好。

为完善脱毒甘薯育苗、栽培、储存、销售等各环节,进一步强化配套设施建设,近年来,市农业局扶持建设移动式育苗床15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新增330万株。另外,改造老式窖,建设新窖,提高窖藏能力,其中改造贮藏窖4处,新建设贮藏3500立方米,硬化甘薯贮藏窖地面700余平方米,窖藏能力200万斤。为了改变传统的种薯袋贮方式,支持脱毒薯种植大户、繁种育苗企业使用种薯周转箱,减少破损,方便种薯运输,降低贮运成本,市农业局扶持购置甘薯周转箱1.2万个,发放给甘薯种植大户使用。这些硬件设施的配套,进一步提高了济南市脱毒甘薯生产能力。

另外,在甘薯生产的关键时期,市农业局采取集中指导与分户指导相结合、室内培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推广深耕起垄、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地膜覆盖、施用有机肥、科学管理、统一防治等技术措施。同时积极探索新型高产栽培模式,良种与良法结合,开发了“脱毒薯+覆膜+水肥一体化”组合技术,亩均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较常规种植产量提高30%多,同时还节水、节肥、节省管理成本。据测算,每亩节水、节肥70%左右,节约管理成本150元左右,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加大脱毒甘薯推广力度积极扶持择优甘薯品牌

脱毒甘薯产业发展壮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宣传推介,才能使这项利民的好技术深入农民心中。

今年,市农业局出台了《济南市脱毒甘薯种苗繁育推广实施方案》,对脱毒甘薯推广从不同方面给予政策补贴,鼓励农民和种植大户积极使用脱毒苗,以获得单位面积上的高产高效。脱毒甘薯政策补助包括了脱毒苗补助、苗床建设补助、储藏窖建设补助等,通过政策的引导,培育脱毒甘薯育苗、示范推广体系逐步成熟,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平阴县为筛选出适合本县大面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品种,每年开展新品种展示田建设,每株苗补贴0.1元-0.15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繁育种苗,每株苗给予0.1元的补贴,销售给本县农户的价格不到0.1元/株。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也给予了补贴,新建甘薯贮藏窖每个补贴15万元,甘薯周转箱每个补贴15元-20元,新建移动式苗棚按照500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

同时,自2016年以来,市农业局先后4次组织甘薯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乡镇农技人员赴邯郸、济宁参观,学习他们把小甘薯做成大产业的经验、新型的育苗和栽培技术。济宁市邹城市一家不大的公司,每年将上亿株甘薯苗销往全国;河北邯郸某公司建有800多亩的脱毒薯繁育基地,脱毒种苗销往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通过学习比对,企业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开始谋划新的发展蓝图。平阴县洪范池镇有多年种植地瓜的历史,该镇筹划利用本地甘薯特色产业优势,倾力打造甘薯游、甘薯采摘、甘薯美食汇新业态产业,让洪范池镇成为全市第一“甘薯镇”。

据了解,全市每年培训脱毒甘薯科技示范户300多人,召开县级现场观摩会2次、镇级观摩会4次,发放技术明白纸5000份。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发动,农民提振了信心,打消了以往的顾虑,培育脱毒苗、使用脱毒苗的意识显著增强,发展脱毒薯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由于脱毒甘薯投资小、成本低、效益高,适合大面积种植,再加上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市里在种苗、育苗设施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使脱毒甘薯的种植成本更低、效益更大,可以助力贫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在政府推动下,平阴县今年在孔村镇、洪范池镇和安城镇等地大力推广脱毒甘薯,脱毒苗供不应求,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坚持“大、深、扶”原则将脱毒甘薯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脱毒甘薯繁育与示范推广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育苗能力偏弱;二是甘薯全程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三是附加值有待提高;四是受贮藏保鲜设施、技术的限制,比如烟薯25贮藏技术较难,难以实现周年供应,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另外,甘薯高附加值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加工在济南市还是一片空白。

为加快振兴甘薯产业发展,今年,济南市把脱毒甘薯种苗列入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农高种业振兴计划之中,甘薯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李季孝介绍,今后济南市将以甘薯、谷子、大豆、芝麻等为重点,建设1万亩杂粮优质高效示范核心区,完善脱毒甘薯种苗繁育体系。同时,甘薯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中的特色,深加工前景非常广阔,产业链条深广,是济南市农业领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为此,市局成立脱毒甘薯推广领导小组,市、县、部门齐抓共力,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全力振兴脱毒甘薯产业。

下一步,市农业局在继续加大对脱毒甘薯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将坚持“大、深、扶”原则,继续大面积推广、发展深加工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将脱毒甘薯产业做成集甘薯生产、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今后,我们将在全市重点扶持3-5家脱毒甘薯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同时,继续完善脱毒甘薯种苗繁育体系并积极试验推广甘薯全程机械化,加强招商引资,引进甘薯加工企业,提高甘薯附加值。”

文/图 本报记者 钱 堃通讯员 杨传峰 王瑞库 马树喜制图/胡丁

新闻推荐

仨壮汉酒驾超车不成 逼停对方骂打砸仨嫌疑人中有一人在逃,已被警方列入网上追逃名单

时报10月26日讯(记者谢苗苗)26日,济南市公安局平阴分局通报一起酒后寻衅滋事案件。“酒驾”“驾驶无牌照机动车”“辱骂...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