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忘不了那一抹“崂山红”

青岛早报 2018-11-10 05:31 大字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内众多重点工程中,崂山石匠担当重任,他们在创造艺术精品的同时,也展现着那一抹“崂山红”特有的坚韧、品质和情怀。昨天,记者从崂山区获悉,为了让石匠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崂山启动了石匠文化挖掘行动。

■人物

“参与建碑我很自豪”

65年前,20多岁的大石村石匠刘宗具从青岛坐着专列来到北京,投身到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程中,这一干就是4年时间。如今,已经是92岁高龄的他,说起当年建碑的故事就来了兴致。他说,这一辈子都忘不掉当年的经历。

92岁的刘宗具老人精神矍铄,虽然稍微有点耳聋,但身子骨很硬朗。大石村建村有200多年的历史,从20多岁开始,刘宗具跟着师傅学习采石、加工等技艺。“1954年,北京建筑一公司到崂山来招工,要去北京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我当天就报了名。 ”刘宗具说,崂山共有15个石匠坐火车来到北京,“到了工地上,我们都要参加考试,就是雕刻一块长条石料。我花了两天时间完成并顺利通过,最后只有3名崂山石匠留下来了。 ”

刘宗具说,他们3个人和一些平阴县的石匠在一起工作,他负责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顶的西北角,照着石膏做成的模型仔细加工。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从浮山上开采来的,我又是从崂山来的,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呀,我必须拿出全部的本领来。我用斧头、手锤等24件工具一点点地打磨雕刻,最终花了一个月才完成。 ”之后,刘宗具还负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边沿、栏杆等重要部位的修建工作。崂山石匠过硬的技术,让很多工友非常佩服。“我们春节回家坐火车,佩戴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胸牌,在火车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他们都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刘宗具说。

希望再去看看纪念碑

“1955年,周总理来到我们的工地视察,我远远地看到穿着大衣的总理向我们挥手致意,这个场面我到现在都难以忘记。”刘宗具说到此处十分动情,眼睛更加有神了。在工地上工作了4年后,刘宗具回到了大石村。随着崂山石匠的名声越来越大,紧接着,他作为大石村石匠的组长,带领着一批石匠到了周口店,在当地采石场工作,开采下来的石头供应给周边的重点工程项目使用。1962年,刘宗具回到了崂山区,后来他在家人的劝说下不再从事采石加工工作,石匠生涯告一段落。

如今,当年参与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3名崂山石匠只剩下刘宗具还健在,他也成为崂山区最老的一代石匠。老人的右手食指因为开采加工石头已经变形,但是谈起自己曾经的职业,他的脸上却是满满的自豪。他喜欢看央视新闻频道,特别是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画面,总是很激动。 “65年前,我们崂山石匠参与了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我能参与其中,感到很自豪。 ”老人充满感情地说。

昨天,刘宗具老人给记者演示了当年雕刻条石的工艺,凿子击打在石块上迸发出轻快的声响。老人说,自己有个梦想,就是能够再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看一看。

■说法

让石匠文化永驻心间

“自古以来,我们村就是采石专业村,鼎盛时村里300多户居民八成多家里有石匠。现在虽然不再开采石头,很多居民家里还保存着采石加工的工具。”昨天,大石村书记段存恩告诉早报记者。

今年69岁的段永勤、64岁的刘国荣、63岁的刘学林都曾经干过多年的石匠,也参与过毛主席纪念堂所用石料的开采工作,在浮山料石场工作了半年多,“我们的花岗岩 ‘崂山红’全国有名,崂山石匠也是全国有名。 ”段永勤说。

大石村5个采石场关闭了,但延续百年的石匠文化并没有断层,段存恩自发地收集一些采石的老物件,而沙子口街道、崂山区各个层面也都启动了石匠文化挖掘行动。“我想带着我们村的老石匠去当年工作过的地方转一转,特别是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看看,留下这份记忆。 ”段存恩说。

昨天,沙子口街道宣传统战委员曲爱菊告诉早报记者,当年,沙子口的石匠们为了众多大工程奉献了智慧和汗水,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值得不断传承,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一种优良品质,沙子口街道将进一步挖掘这种石匠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进展

崂山开拍石匠文化专题片

“深耕本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是文化引领的重要内容。今年,崂山区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小组,走街入巷,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沿革、村名起源、祖训家规、特色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昨天,崂山区文广新局党委书记柳国斌说。

从今年10月份开始,中国海洋大学马树华副教授就和同事高乐华讲师带着5名研究生来到了大石村,参与乡村文化资源调查。“我们采访了五六位老石匠,我们被他们身上洋溢的自信和幸福感所感动,他们的工匠精神更像是花岗岩‘崂山红’般硬实有力。”马树华说,“伴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感觉挖到了宝贝,老石匠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采石工具,还有加工工艺。尽管随着经济形态的发展,就业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石匠这个职业退出了舞台,但是这种石匠文化却成了古老村落的群体记忆。 ”

“原以为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调查完这些老石匠,再看看他们参与的众多大工程,就感觉这些工程立马变得活生生了,都带有老石匠的精气神,也对这些匠人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马树华介绍,他们关于大石村石匠文化的挖掘行动预计在本月底结束,到时他们将出一份调研报告。他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继续挖掘崂山乃至青岛的石头文化,让那段光辉岁月熠熠生辉。

“崂山石匠体现的是一种崂山情怀,也是一种崂山品质,这种石匠文化值得好好挖掘和发扬。”长期关注青岛地方史研究的王继军教授建议,针对崂山区特有的石匠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让后代都知道当年的建造故事。

记者从崂山区乡村振兴办公室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挖掘石匠文化,崂山区启动了石匠文化专题纪录片的拍摄工作,预计在今年年底前摄制完成,这将是崂山区首部石匠文化专题纪录片。

记者陈勇通讯员宋丽 摄影报道

刘宗具说,在建碑过程中,他和工友抽空游览了天安门。

刘宗具的双手因为采石已变形。

刘宗具展示加工石头技艺。

新闻推荐

平阴县今年首个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诞生

9月初,平阴县孝直镇前店子村召开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会议审议通过前店子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了...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