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收徒记
6月21日,张继福正在教他的弟子表演花鞭鼓(舞)。 记者郭尧 摄
6月25日,单孟渤正在刻瓷。
记者梅寒 摄
“要是再收不到徒弟,我死了,王皮戏就彻底完了。断在我手里,就是失职。”梁广斌坐在医院的床上,气喘吁吁地说道。70岁的梁广斌,身体已大不如前。往常唱上几个小时的戏依然精神抖擞,现在只要说上几句话,就得停下来大口喘气。
梁广斌嘴里的王皮戏,是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则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播出了《老梁凑戏》,十几分钟的专题片,让更多人知道了王皮戏和梁广斌。
但如今,包括王皮戏在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都面临着传承难甚至或将失传的窘境。
饭都吃不饱,谁还学这个?
王皮戏在梁广斌所在的平阴县郭柳沟村传了已经有两百年了,梁广斌是第五代传人。从1975年学习王皮戏,到1976年组织王皮戏演出队,再到如今队员们一个个老去,梁广斌这几年一直为王皮戏怎么传下去而忧心。就算是住院,他也把自己写的戏本放在床头,只要有空了就拿出来看看,那本用几张白纸装订起来的戏本,已经被梁广斌翻得页脚都掉了,戏本上是梁广斌密密麻麻做的标注。
回忆起学习王皮戏的场景,梁广斌满是自豪,“那时候40多个人一起学,就我学得最快最好。”如今,王皮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梁广斌说,1976年王皮戏演出队的那帮人到现在还能登台演出的寥寥无几,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了。他也曾多次尝试收徒弟,但都未果。梁广斌说了解王皮戏的人太少了,现在,除了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没人能哼出一两句,“又不挣钱,谁愿意学?学了干嘛使?”
与梁广斌相比,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发丝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徐秀玲的情况看起来要好一些,“起码有三四个人能独当一面了。”
徐秀玲做绣工已经有40年了,早在15年前,她就开始收徒。徐秀玲说,来找她学习的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时至今日,也不过有4个人真正出徒。
徐秀玲说,虽然学会鲁绣并不难,但真正难的是怎么绣好。就算是学会了,一幅作品快则三五个月,慢则一两年,就算是绣好了,一年半载也许都卖不出去,“再有情怀,现实限制着也没办法。饭都吃不饱了,谁还学这个。”徐秀玲觉得这是收徒难的最主要原因。
不仅免费教学,还供一日三餐
在传承方面,单孟渤的刻瓷和蛋雕相对来说算比较成功的。他徒弟虽不多,但是有两个已经在他的教授下成为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
说起收徒,单孟渤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位来自云南的徒弟了。据他介绍,那位徒弟的本职工作是厨师,无意中看到关于单孟渤的报道后,便千里迢迢从云南来到济南拜单孟渤为师。而单孟渤觉得他不仅有天赋,而且还刻苦,于是将自己的手艺倾囊相授,不仅免费教学,还提供一日三餐。而这位厨师也没让单孟渤失望,在他返回云南后,不管工作到多晚,每天都会坚持刻两个鸡蛋。说起这些执着,单孟渤很是欣慰。单孟渤说,但凡来找自己学的,喊上一声师父,自己便会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跟单孟渤一样,花鞭鼓(舞)传承人张继福不仅免费教学,还不停往里“投资”。2009年开始,山东省就对省级非遗传承人进行专项资助,张继福在拿到资助资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钱去了天津,购置了在山东已经买不到的制作花鞭鼓的牛皮条。
徐秀玲也用自己的方法,把鲁绣带到了更多人面前。早在2008年,徐秀玲就在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免费鲁绣传习班,2009年,徐秀玲又自己出资办起了鲁绣培训班,“不为别的,就想让这门手艺让更多人知道。”
为传承非遗,打破家族规矩
为了找一个愿意学王皮戏的徒弟,梁广斌可谓费劲脑汁,他甚至还动员家人,想让自己的孙子来继承,但因为各种原因也没能如愿。最近,他又物色到两个满意的“徒弟”,一个是本村的同姓孙子辈,但也有50岁了,“他得叫我爷爷,不学也得学”,梁广斌有些着急。另一个是外村的制药厂工人,王皮戏的爱好者。梁广斌说他观察那个制药工人好多年了,觉得他很执着,而制药工人也答应梁广斌,会把王皮戏传下去。“要是不收徒弟,我死了,王皮戏就彻底完了。断在我手里,就是失职。”
而张继福,也打破了家族内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从2010年开始,在商河的多处小学进行授课且分文不收,用他的话说,“已经拿了国家的钱了,不能再收。”每到寒假暑假,就是张继福最忙的时候。村里的孩子都会集中到张继福家旁边的小广场,跟着他学习花鞭鼓。而每到鼓声响起,村民们便会搬着马扎聚拢在周围,这也是每天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
采访之初,张继福就拿出一本崭新的证书给记者看,“这是前两天刚发下来的,花鞭鼓(舞)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说到传承,张继福说现在自己家四代人都有会打鼓的,“侄子、孙子、外孙女都会了。”最让他欣慰的是,9岁的外孙女也已经打得有模有样。
单孟渤现在是山大、山师等高校的特聘专家,他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不仅是高校,小学校园也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单孟渤说,希望能从这些人中发现真正有天赋的,把自己的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怕徒弟反悔,希望能给个名分
6月6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各大媒体发布公告:为积极推进济南市非遗活态传承,有效解决部分非遗项目后继无人的难题,于当日启动济南市知名非遗传承人招聘学员工程。截至目前,10个非遗项目已有150余人报名。
据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付伟安介绍,自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虽然对很多濒危的非遗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性保护,但是依然有一些优秀的民间手艺失传。说起这些,付伟安很是痛心。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济南生产齐笔最有名的羲之笔庄,由于传承人年岁已高而其子孙又都不在济南,所以该项目在济南就此失传。
帮助传承人招收学员和徒弟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据付伟安介绍,济南市市级以上传承人目前有111人,但是平均年龄已超60岁,所以为传承人收徒迫在眉睫。
采访结束,梁广斌犹豫了一会儿,试探性地对记者说道:“能不能呼吁呼吁负责的部门给我俩徒弟一个名分?我怕他们再反悔,有了名分,就有责任了。”
(记者梅寒)
新闻推荐
打通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最后一公里”平阴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驿站”
离退休干部在驿站内学习。(王希涛摄)“党支部驿站建立以来,解决了我们这些老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没有活动场所的大问题...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