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节水型社会 为建设现代泉城提供水动力

济南日报 2018-03-22 14:04 大字

洪山溪平阴县海升农业果菜项目区农田喷灌。节水进学校节水雏鹰小队队旗编者按今天是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18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Nature for water”(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于济南这个缺水又因水闻名的城市而言,节约水资源不仅关乎泉群喷涌、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正常生活,更是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济南市贯彻落实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严控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源头杜绝水资源浪费、从过程提高用水效率、从末端实现水循环利用,不断加强“五水”统筹和水资源保护,让有限的水,更多地涌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让优质的水,更先地供应给市民日常生活;让回用的水,更净地循环于景观生态。通过多年来打造节水型社会的不懈努力,济南,这个缺水的城市不仅实现了趵突泉14年持续喷涌,更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注入强劲的“水动力”。获评全国首批﹃国家节水型城市﹄万元GDP用水量6年降幅41.2%济南:从﹃节水﹄中﹃要水﹄解缺水之渴

助经济发展如果说济南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不仅外地人觉得不可思议,可能许多济南市民也不相信——被称为“泉城”,水从地下“争先恐后”地涌出来,怎么可能缺水呢?但是事实:济南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4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11.5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2100立方米的七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2立方米,约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如果你已经接受这一现实,那么在拧开水龙头的那一刻,是不是会有些紧张?毕竟水资源有限,而城市还在扩大、人口还在增加。因此,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共同的选择。虽然济南缺水事实如此,但市民并没有在用水上感到拮据,而且我们的趵突泉已经持续喷涌了14年,同时济南市的城市景观用水也变得充沛,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另一组数据便可得知:2011年至2017年,城市万元GDP取水量从36.42立方米降至21.42立方米,降幅达41.2%,累计节水总量17900万立方米,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3,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各项城市节水指标均居全国先进行列。一边是缺水现实,另一边是城市发展、市民生活用水的保障,平衡着供需矛盾的,是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节水工作,并为之所做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济南始终坚持并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水政策法规,包括《济南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济南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济南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济南市城市供水条例》、《济南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等,分别针对节约用水原则和管理措施方法做出了翔实规定,也为节水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强化水资源论证许可,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把新增取水关,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加强超采区整治,保障地下水采补平衡,为合理用水提供可靠保障,并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行为。实施严格的用水过程监管,落实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指标体系,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严格取用水计划监督管理,强化取用水单位节水考核,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应用尽用,应省尽省。此外,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建设、升级、改造中水处理厂、中水处理站,将更多优质水从绿化、保洁等对水质要求低的用途中置换出来,提高水循环利用。从“节水”中“要水”,使得济南发展不但没有因缺水“犯难”,反而因水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由于城乡节水工作成效显著,济南市继2002年被住建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节水型城市”后,于2007年、2011年、2015年连续三次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持续保持此项全国城市节水领域最高荣誉。同时,因为建设节水型城市成效显著,助推济南成为首个通过验收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保护现有水资源杜绝“好水”变“污水”

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3.3%

对于缺水的济南而言,不浪费每一滴水的前提就是保护现有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杜绝“好水”变“污水”。

●从源头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好水”变坏。

济南强化水功能区与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切实改善水环境,制定出台《济南市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和评价,每月对国家、省、市三级77个水功能区水质进行取样检测,针对水功能区水质不达标、环比水体质量下降等情况,按照一县(区)一单模式,集中进行通报,相关县区排查各自辖区内水功能区的污染源,并制定详细的治污方案,切实提高水功能区水质。同时,各县区也相继开展县级水功能区划编制工作,确保实现水体全覆盖。此外,完成国家、省、市三级水功能区标识牌的设立工作,共设置标识牌164个,起到了宣传和警示的作用,增强了市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017年济南市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3.3%,国家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0%,均高于省下达的控制目标。

●从中间拦截污水,避免更多“好水”被污染。

济南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结合河长制“清河行动”,对全市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和登记,按照“一户一档”要求,编制了入河排污口档案和图集。在此基础上,市政府批准印发了《济南市入河排污口的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且为确保排污口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又先后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济南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和《关于切实做好全市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的通知》,对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济南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法律责任制度。截至目前,济南已完成封堵排污口94个,规范管理排污口35个,非法设置的排污口全部封堵完毕。

●从末端防治污水,抑制已经被污染的水资源进一步恶化,并向“好水”转变,提升水体质量。

济南以城区河道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河道截污治污工程建设。印发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督导工作方案》,并继续实施雨污分流工程,不断加快城市污水收集设施建设步伐。同时,实施老城区排水改造、北太平河截污整治等工程建设,对雨污合流管线、雨水泵站进行新建、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此外,加强工农业点源污染防治。对工业集聚区水污染进行集中治理,9处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已全部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测,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三区”划定工作,印发《济南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市禁养区内213家养殖场(小区)、1583家养殖专业户全部完成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了94.6%以上。

严控用水总量以水定城、以水定产

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管理率100%

济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48亿立方米,而随着城市的扩大,用水的地方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多,因此,济南要省水首先要控水,严把新增取水审批、监管关口,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以水定城、以水定产。

针对新增取水工程项目申请,济南一方面抓源头,严格水资源论证,严把新增取水审查关,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对新增取水项目,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收费机构和建设单位,现场逐项核验其取水工程建设运行、计量、节水设施安装等情况,验收合格后才能按照有关规定核发取水许可证;另一方面抓过程,对取得许可证的取用水户,建立取水档案,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及时更新维护取水许可台账系统,许可有效期届满需延续取水的,依据取用水户近三年实际取用水量、水资源费缴纳情况等重新核定其许可量。针对取用水单位,济南严格取水计划监督管理,强化节水考核。根据行业用水定额、取用水单位近三年的实际用水量和水资源费缴纳情况,分水源、分用途,科学制定并下达各取水单位次年度取水计划,全市取用水户计划管理实现全覆盖。同时,加强对重点取用水单位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工作,将年取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单位全部纳入考核范围,重点对用水计划指标、单位产品用水量、取水计量等5项指标进行考核。济南强化经济杠杆对节水的推动作用,严格执行“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制度,强化对用水过程的严格监管,对超计划取水的,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2017年市级累计征收水资源费1.044亿元,依法征收超计划加价水资源费190万元,征收超计划加价水费290万元。此外,严格节水“三同时”管理,加强节水设施施工图审查,有效推进节水设施验收备案工作,2017年设计使用各类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112万件套,受理综合验收项目128

个,安装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2.96万件套,新建、改建、扩建工程

项目节水型器具使用率达到100%。2017年度济南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超额完

成省下达指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率、非

农业取用水户计划用水实施率达到

100%,辖区规模以上的非农业取用水户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依法足额征收。

提高用水效率增加节水潜力

2020年节水灌溉面积

达300万亩

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用水效率,让有限的水、优质的水更多流向推动城市发展、保障居民生活的地方。济南用水比例中,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到用水总量的62%,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78%,节水潜力巨大。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7年,济南市农业用水减少721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减少2850万立方米。通过近年来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以及工业技术升级改造,农业、工业两个“高耗水”领域的用水效率大大提高。

济南把节水灌溉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纳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水资源节约保护、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确定在“十三五”期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5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增加40万亩。到2020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占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新增年节水能力1亿立方米。据初步测算分析,方案实施后,可新增年节水能力1亿立方米。新建节水灌溉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60—100千克/亩,合计约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50万千克。

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的效益不单单是省水,还具有显著的省工、节能、节地、节肥等效益。同时,还可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改善地下水超采区生态环境。

平阴县孝直镇海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了以色列墒情监测系统、自动控制阀、自动施肥器等先进设备,率先实施喷灌技术,建设了1000亩苹果、2000亩水果胡萝卜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项目实施后,灌溉用水量每亩节水90立方米,年增产约60万公斤,既节省了人工、减少了施肥,又避免了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涵养了地下水资源。该示范园示范后,该镇又分别实施了富翔、付庄、汇西、汇东等农场3000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其中汇西农场是全市最大的家庭农场。同时,该技术在平阴县不断推广应用,先后在其他乡镇实施。2017年,该县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同时,济南还指导督促用水单位尤其是重点用水行业,加大节水技改投入,引入节水新产品、新技术,通过水平衡测试等手段,改进不合理用水环节,提高水的循环利用效率。此外,通过宣传发动、组织培训、上门服务和现场指导等形式,持续深入开展节水型企业、产业园、公共机构、居民小区等创建工作,力争建成一批“制度完备、宣传到位、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的节水型单元载体。截至目前,济南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社区覆盖率达30%,已有70家企业(单位)荣获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18个居民小区荣获省级节水型社区。

引客水回用中水把好水用在“刀刃”上2020年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

济南每年需水量在17亿立方米左右,而“本土”水资源量大约有11亿立方米,算起来约有6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济南市为了补齐这个缺口,主要靠调引黄河水和长江水这两大客水资源补充。现在黄河水每年引水指标为5.68亿立方米左右,南水北调东线建成后,长江水成为第二大客水资源,分配指标为每年1亿立方米。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对水的需求不仅限于保障生活,还期待水能够扮靓城市景观。因此,济南市想方设法从有限的水资源中“造水”,加大中水循环利用于绿化、保洁,并置换出更多优质水源用于保障泉群喷涌、居民生活用水。

根据城区地形及汇水特点,济南污水管线大体为南北走向靠自然重力收水,基本沿小清河一线摆开。目前,全市有大型集中污水处理厂8座,每厂对应一个排水分区,同时城区内还分散布设污水处理站17座,全市中水处理设施共有395处,建成中水回用管网663公里。目前,全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6%,污水日均处理9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标准为一级A,是目前国家最高标准,日中水回用量约13.1万吨。2017年济南市对1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许多之前无法再用的污水经过处理如今已变成了一道风景。山大兴隆校区污水处理站近年来经过改造升级,中水入站后通过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沉淀、BAF曝气生物滤池、滤池、消毒工艺等十几个污水处理单元后,流入校园内的人工湖。湖面上,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水草丛生,鱼翔浅底,水鸟栖息,岸边垂柳轻拂,清澈的水映射出雨后的蓝天白云,散步的人被这美景吸引,驻足观赏。同时,该处理站综合运用水生态治理技术,改善校区内景观水系的生态结构,丰富其生物多样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使水系水质不断提升。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校区内河湖相通、山水相融、水清岸绿,形成了水资源充分循环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观。而离此不到两公里的电力专科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工艺还要更高,有AAO+固定化微生物池污水处理工艺,增加膜生物反应器和生态湿地处理工艺,此外,污水处理厂消毒升级为次氯酸钠消毒,厂区增加除臭系统。今年,济南还将实施新建、扩建污水处理项目7个,新增污水处理规模30余万吨/日,相当于“十二五”时期建设规模总和。分别是:扩建水质净化一厂、水质净化二厂、仲宫污水处理厂;新建大涧沟污水站、华山水质净化站、腊山水质净化厂、新东站水质净化厂。到2020年,济南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污水的回收、净化设备的增加、工艺的提升使更多污水能够“大有作为”,用于绿化、保洁,而更多的好水被置换出来用于保泉和居民生活。今年趵突泉已连续喷涌14年,居民小区优质地下水直饮工程也在不断推进。

珍惜水资源彰显城市发展高度

李小梦

“永,水长也。”——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一个解释。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人类文明史中,水的作用居功至伟。然而,近些年来,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日渐匮乏,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一大问题。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但现实是,济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2100立方米的七分之一。这就注定了济南的发展要因为水资源短缺打一场“硬仗”。幸运的是,济南早已认识到自己发展的“水短板”,并明确了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守护城市发展的绿色生命线的理念。近年来济南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用法律法规保障节水工作的开展,用工程措施推动节水行动的实施,用实践宣传促进市民的节水意识的提升,补齐水资源发展短板。通过实干,济南创建节水型社会收到了实效:2011年至2017年,城市万元GDP取水量从12.5立方米降至7.1立方米,降幅达43%,累计节水总量17900万立方米,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3,各项城市节水指标均居全国先进行列。“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城市发展,首先要把握好“思想理念”这个总开关。面对新常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济南这个缺水的城市,因为将保护自然资源放在发展的首位、将节约水资源做在前面,没有让水成为发展的短板,反而让水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节水已成为济南市民行为的准则、领导决策的前提条件,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已在济南生根发芽,节约水资源成为自然而然,彰显了城市发展的高度。与此同时,济南2017年实行大部制改革为建设节水型社会“锦上添花”。济南的用水大户在农村、在农田灌溉,而由于此前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城市、工业企业水资源管理无法紧密对接,城乡节水各自为战,不利于系统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大部制改革后,济南实现“一龙治水”、全市水务“一盘棋”、城乡统筹发展,全市水资源真正到了一个“碗里”,城乡节水形成了合力,水资源也可以统筹调配,农业通过灌溉技术改革所省下的水,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用于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需、居民生活用水所需。而随着水务改革的不断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全市水资源合理调控配置、水

资源综合利用等还将有更长足发展。得资源者得天下。当前,济南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在这个城市“重构与复兴”的重要阶段,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社会节约自然资源理念的深入,必将为济南积蓄更强的发展后劲。

新闻推荐

济南红色基因数量众多、不可替代济南名士知多少 君与恩铭不老松

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旧址王尽美、邓恩铭塑像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历城南部山区革命遗址济南市第一个县级党支部就是在这个地窖里诞生的。中共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支部诞生地□本报记者...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