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有钱就盖房成了老黄历

济南日报 2017-09-23 14:06 大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拥有房产的数量几乎就与家庭财富多少画等号。与城市居民可以到市场上购买商品房不同,农民有钱后则更多地把钱花在了翻新房屋和新建房屋上。在农村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农民辛辛苦苦赚了几十年钱,最后几乎一分不剩地花到盖新房上,但因为房屋建筑标准低、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导致才盖了十余年光景的房屋很快又得迎来新的翻盖周期。

借助国家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从2011年底第一批农民向镇驻地社区集中变身社区居民开始,平阴县孔村镇驻地社区已建设楼房91栋,凭借过硬的建筑质量和完善的社区配套,世世代代翻着“一代人最少盖三次房”老黄历过日子的农民过上了“一套房三代人受益”的社区生活。

◤曾经一代人得盖三次房◥

提到盖房子,孔村镇东天宫村老支书王敬先很有发言权。这几十年,他已经前前后后盖了三次房。第一次盖房是自己年轻时结婚分家,那时只要稍微有条件的家庭子女都会另外置办房产,搬出来单独居住。第二次盖房就是随着岁月冲刷,结婚时的房子已经成了危房,到了不得不翻盖的阶段。第三次盖房则是给成年准备结婚的孩子准备新房的时期,“原本有了一些积蓄,但盖一次房子就和扒一次皮差不多,几乎都得投进去。”

有钱就不断建房、盖房的老黄历在2016年春节终结。

随着镇驻地社区楼房分批建成,有一半以上的东天宫村民在春节前乐呵呵地上了楼。根据原有宅基地面积大小,在社区选105平方米房屋的村民平均需要补交3万元差价,这笔钱对大家来说“压力不大”。◤如今两代人不用盖新房◥

没上楼之前,很多村民实际上心里在打鼓。大家都说:“农民上了楼,地可咋种哩?”结果在上楼后今年的第一个麦收季,机械收割4天就割完了全村的麦子,村民在地里就把麦子卖到了收购点。在老村全部搬迁后,村里还准备建设一处“农机大院”,专门存放农机、农具,方便继续种地的群众回来农忙。

“你看看现在80后的年轻人,在镇上工厂里打工的收入一个月三四千元,比在老村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日子好过多了。”看着自己对象在厂里的收入十分稳定,邻镇的大姐也在社区买了房子,只是偶尔回老家去看一看。

终于甩掉了不停盖房子的包袱,王敬先说,“现在老一辈的人肯定是付出的多一些,但你看后辈们可享福了,他们两代人都不用再像自己的父辈一样考虑盖房子的事了。” (本报记者 冯经伟)

新闻推荐

多种方式助力发展人才缺乏成最大制约农村电商渐成脱贫新利器

编者按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伙伴。“足不出户”就能购物上门已经成为现实,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脱贫攻坚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