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战“疫”有我 泉城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平凡英雄扫描之一
4月3日,在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梁南社区梁庄新区二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对该社区除封控单元外的共591户、1020名居民进行了全员核酸检测。(本报记者崔健摄)
与时间赛跑,同疫情作战,为人民守城!
面对疫情形势的瞬息万变,无数感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值得我们铭记。
疫情就像一场“大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坚毅和果敢。面对疫情,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向险而行,用初心和信念书写着“春天的故事”。
披荆斩“疾”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
“流行病学调查好比是个侦探推理的过程,我们需要引导患者,就像放电影一样,复原每一天的详细经历。”前些天,刚刚从青岛、滨州等地支援抗击疫情归来的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张迎建和李新伟,一结束隔离,立马投入到了抗击济南本土疫情的战斗中。
来即能战,战即能胜,相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济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甘当“负重者”,勇当“逆行者”。面对疫情,市疾控中心迅速启动战时状态,组织专家成立了70人组成的应急流调专班,分成8支队伍,下沉包干区县,省市区三级联合开展疫情处置工作。“流调工作就是与病毒抢时间。按照国家规定,发生阳性病例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基本查清传播链条,这是流调溯源的时间路线图。”下沉到市中区的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李新蕊说。流调下沉区县,更能准确掌握实际情况,提高检验质量,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全市一盘棋的目标,在短时间内以最集中的力量阻断疫情传播。
在济南市疾控中心,还有一群人,他们虽不与病毒直面较量,却用专业的解答、暖心的话语,为群众搭建起疫情防控的“连心桥”——他们就是市疾控中心24小时咨询热线工作组的人员。
“热线”就是“前线”,看似简单的接电话,在疫情防控的重要时刻,就是市民询问疫情信息的一条永不断线的“生命热线”。“为确保第一时间接到市民来电,每个人都要做到‘机不离手’。”市疾控中心细菌性疾病检验所所长刘辉说,只要电话铃声响起,不管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接线员都要第一时间接起电话,最大限度减少市民等待时间。“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平均每天要接500多个电话。有时候凌晨两三点,电话热度仍不减。”为了及时回应市民诉求,市疾控中心将热线值班人员扩容到全中心在职职工,并入驻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与市民服务热线的24小时三方通话。
现如今,疾控人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注意休息!”“吃饭了吗?”市疾控中心主任阮师漫的头发越来越白了,副主任耿兴义的大黑眼圈越来越显眼了……这些我们目之所及的地方,都能折射出疾控人最热血的担当,最诚恳的付出,最真诚的热爱,最火热的奉献。
隔不断温情与关爱每个隔离酒店都有一群“操心人”
4月1日下午,工作中的王惠(化名)被确认为次密接人员,经过核酸检测之后,当天夜里被紧急送到济南一酒店进行隔离。这是一家小型的连锁酒店,刚刚被新设为隔离点,当晚就陆续住进了40个人。
“整个入住过程不过十几分钟,工作人员建了微信群,有事就在群里留言。”和多数人一样,王惠的隔离生活,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王惠说,一晚上,微信群里的信息不断,“有人想要纯净水,有人想要加餐,也有人问电视为什么看不了……”每一条留言后,都有工作人员的耐心回答,“因为不能坐电梯,他们送物品的时候只能爬楼梯,一趟一趟地奔波。”而王惠也在领到生活用品的那一刻,终于安心睡下。
其实,隔离酒店里又何止这点“操心事”。
孙燕是一处隔离酒店的负责人,目前酒店住了将近60人,都是被确认为密接、次密接的人员。“每天都有人入住,也有人结束隔离离开。”在这个隔离点工作了快两年,孙燕遇到过各种状况,而她也有自己的心得,“隔离久了,人肯定会有情绪,但他们说什么,我们都先耐心听着,等情绪舒缓了,我们再来沟通。”
夜深人静的时候,孙燕和同事也多半不能放松,随时可能会接到求助电话。“一些年轻的女孩子,到了晚上害怕睡不着,情绪就会有波动。”孙燕说,曾经一晚上接了10多个电话,“听她倾诉,然后耐心安抚,我们也会安排心理医生做免费的咨询。”
正在采访时,孙燕被一个电话打断,一句“不好意思”之后,匆匆奔赴酒店房间……
此时此刻,济南西部的一处隔离酒店,张东梅正在安排工作人员对隔离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据介绍,这个隔离点设于2020年3月,而她同年10月就被安排到了这里工作,“遇到一些特殊人群,就要做好特殊准备。”
此前,有一名癌症患者,刚做完化疗就从医院被转到了酒店隔离。“对他进行了特殊照顾,定时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满足他饮食上的特殊要求,想吃什么我就尽力满足,有调休的工作人员甚至从家里给他捎青菜。”
此外,张东梅所负责的隔离酒店还承载着大量的核酸检测任务,“返济人员先做核酸检测,如果来自中高风险地区,就需要入住酒店隔离。”这两天,平均核酸检测量有四五千人次,“有的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一站就是一天。”
张东梅告诉记者,这几天,每天凌晨四点和下午五点,她的神经都会尤其紧张,“这两个时间点,实验室会发送核酸检测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会祈祷,一切都是‘虚惊一场’,入住酒店隔离的所有人都能安然无恙地回家。”半天采样近千人连轴转成了常态
“您稍微仰头,张大嘴,对,做得很好……”在市中区后龙村5号楼采样点,七贤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公茂玲正在为社区群众做核酸检测。
撕开棉签、采集咽拭子、放入试管、拧紧瓶盖、手部消毒……采样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在流程的不断重复中将“严格执行”4个字贯穿始终。从早上7点到下午1点,公茂玲一直保持着挺直腰板、抬起胳膊、探着身子的姿势忙碌。4月3日,她与同事共为990人完成核酸检测取样。
在公茂玲看来,采集咽拭子有两点工作尤其需要注意。一个是采集咽拭子一定要一次采集成功。为避免咽拭子在口腔中反复摩擦给群众口腔带来伤害,既要将拭子充分浸润采样群众的口腔唾液,又不能用力过重,更不能因操作失误让人多次取样;第二点就是,严格避免采集过程中采样人员口腔飞沫污染自身防护设备后,由于自己的不注意造成交叉感染。为此,在全天的采集过程中,她的手只能接触核酸检测工具,身体感到不舒适的时候,只能用身体摩擦座椅。核酸检测这项工作包括采样、运输、实验室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在这项工作中,不仅能看到采样人员忙碌的身影,也能看到实验室工作人员连夜奋战的付出。
4月2日晚11点,济南博科医学检验实验室仍然灯火通明。伴随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已经穿好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立刻起身前往大楼前交接核酸检测样本。工作人员接到采集箱后,首先对箱体进行酒精喷洒消杀,随后转送实验室,与实验室工作人员签订交接单,清点样本,进行检测。
王艳涛就是实验室检验队伍中的一员。她将箱子打开,小心翼翼地撕开样本包装袋,再将标本分装到48孔板上进行检测。在检测台上,各类提取仪、PCR检测仪一应俱全。通过仪器检测,王艳涛可获得检测指示图,根据指示图即可分析检测样本是否为阳性。时间来到4月3日凌晨2点,5000个样本即5万人的核酸检测工作完毕。
“身体的困难可以克服,抗疫的任务不容许耽搁。”实验室负责人刘彧告诉记者。因为核酸样本涉及管控区、封控区,核酸检测具报告的时间要求比往日更高。连日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全员处于战时状态,24小时生活、工作在实验室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
每天打出去四五百个电话在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
疫情发生以来,“流调”这个字眼频繁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精准、及时的流调数据可以有效阻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您好,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吗?”“如果有,您家庭地址是哪里?”连日来,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防疫专班流调工作现场电话声此起彼伏。十几平方米的临时办公室,24小时三班倒,一天1700余个流调任务,8小时内必须完成传达核实……来自8个社区的16位流调工作人员组成二七新村街道防疫“中枢”,日夜值守、分秒必争。
4月3日,是二七新村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振在战“疫”一线连轴转的第五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刚结束一上午的紧张工作。双眼通红,嗓音微哑,口罩后面是一张疲惫不堪的面孔。“疫情吃紧以来,我们防疫专班紧盯流调,时间紧张的时候,饭都来不及吃,办公室里的沙发就是‘行军床’。”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从核实中高风险地区来济人员信息,到询问、登记,再到摸清行动轨迹,看似简单的过程,却需要刘振不断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平均每天打四五百个电话,有时候一个流调对象要打两三个电话核对行程。流调工作中,我们坚持‘万无一失’的原则,全面排查,不漏过任何一个居民,不放过任何一通电话。”每天汇总个人信息,让刘振的流调工作经常持续到半夜,“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早已是家常便饭。
在疫情防控一线,像刘振这样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冲在一线,不分日夜,不畏辛苦,放弃与家人团聚,展现了疫情防控“先锋军”的情怀与担当。在防疫专班做好电话流调工作的基础上,由网格员承担的“入户流调”将防控屏障进一步筑牢。“我们与街道防疫专班协同工作,收到他们的信息后,我们上门入户了解情况。”二七新村街道辖区网格员丛鹏鹏说。
作为居民群众身边的“服务员”,网格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入户问询入济人员,以掌握更详细、清晰的信息,“在入户过程中,我们和医务工作者一起,对辖区内重点地区返济居民提供上门核酸采样服务。在家做核酸、等结果,既保证了安全,也让居民更安心。”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做有温度的“摆渡人”
在疫情防控环的最前端,最先接触确诊、疑似病例或者密接、次密接的就是急救转运人员。他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24小时在岗,拿到隔离人员联系方式第一时间将他们送至指定地点,将病毒传播概率降到最低。
“我已经连续加班3天了。”47岁的朱亚冬是济南市急救中心应急保障部负责人。同时,他还担任党支部书记,“遇到困难,支部书记先上。”朱亚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派车时,朱亚冬在保证体力跟得上的前提下,冲锋在前,他尽可能地照顾部门年龄大的同志和家里要照顾孩子的年轻同志。“转运工作基本都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最多一晚上跑了20多次,晚上最早结束‘战斗’也得10点多了。”朱亚冬说。
朱亚冬的爱人吉婷婷是急救中心的调度员,从疫情开始,夫妻俩一个在前线负责转运,一个在后方负责调度,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同守卫着这座城。
为确保安全、迅速完成任务,急救转运人员选择尽量少喝水或者不喝水,以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每次转运完毕,要第一时间做好救护车的清洗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能抗、能吃苦、能连续战斗!”济南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高柏甡这样评价自己身边的急救人。
清明至,春意浓。每一个美好的春天,都曾历经寒冬的淬炼。这些勇敢“逆行”的群体,筑起了这座城市的“脊梁”。这背后,是一座城市的齐心协力,更是一座城市的全力以赴,“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让我们向春而行,全力奔跑!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时伟 邱天 张帅 刘阳陈心如臧亚萍)
新闻推荐
济南市发文明确4种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相关价格监管措施今起执行,疫情防控结束后取消
本报4月1日讯(记者冯瑜)今天,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济南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哄抬价格...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