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件设施媲美城区学校 学生未入校老师先到位黄河滩区孩子有了 新 学 校

济南日报 2021-11-04 11:27 大字

孝里街道中心小学学生演绎红色故事。孝里街道中心幼儿园幼儿在室外活动。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琅琅的读书声源自长清区孝里街道中心小学的校园。2020年12月29日,伴随着长清区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长清区孝里街道中心小学和孝里街道中心幼儿园融合其他学校,正式以全新面貌迎来学校的首批学生,并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革。

在这里,黄河岸边的学生也开启了全新的读书习字时光。

只要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就给安排上课。

“现在的学校和幼儿园由曾经分散于滩区的下巴小学、庞道口小学、东张小学、太平小学、孝里街道中心小学等5所小学和幼儿园整合而来。”长清区孝里街道教育办公室主任刘强告诉记者,合并后新建的小学、幼儿园总投资达10400万元,在充分利用原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长清区教体局又投入1500万元对滩区配建的小学、幼儿园进行硬件提升。

由于迁建进度不同,有的村子搬来得早,有的来得晚,迁建过程中的孩子如何上学,成为首要问题。

“学校当时的原则就是只要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老师就给上课。”孝里街道中心小学校长顾振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开始,便有学生开始转入,那时候学校新校区尚未建成,根据家长的需求,同时考虑交通远近等因素,学校将孝里街道中心小学老校区作为教学临时中转服务区,随时接纳转入学生,“5所学校教学进度不同,转来一名学生,老师就会给予适度的关注。对于教学进度慢的学生,老师还自发地一对一为学生找时间补齐进度。”

顾振表示,那个阶段,学校心理教师和班主任都会全员上阵,对临时过渡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了让学生们尽快磨合,老师还举办了入班仪式,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班级、新学校。

据介绍,孝里街道中心小学老校区在不断接收学生入校,其他学校也在一直坚守着,直到所有的学生全部转入新学校。

“学校最多的时候有101位学生,从去年9月开始,学生陆续转入过渡校区。庞道口小学的老师们一直坚守到‘最后一个孩子’转入新学校。”原庞道口小学教师、现孝里街道中心小学教师刘宝文表示,合校之后,老师们经常在一起开会、教研,磨合非常快,学校融合得也非常好。

整个搬迁过程中,没有耽误孩子们一节课。

“那天正好遇上极寒天气,还下了大雪,早上六点半,老师们就来到学校扫雪并等待学生们的到来。”回忆起去年12月29日正式入驻新校区的那一天,顾振依然记忆犹新,他说那天最低气温零下十八九摄氏度,从七点到九点,他穿着单皮鞋一直在户外迎接学生的到来,“虽然身体冻透了,但心里是暖的,因为家长们对学校都很满意,孩子们也特别开心。”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顺利入驻新学校,老师们早早便开始了准备工作,平常周一到周五在原来学校和幼儿园上课,周末到学校打扫卫生,装饰教室文化,做足了入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搬迁过程中,没有耽误孩子们一节课。

在孝里街道办事处,7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为了解除家长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学校精心为学生安排了课后延时服务,根据学生兴趣设置融创组、艺术组、科技组等兴趣小组,以供自主选择,每周有2次机会。

周广伟的女儿在六年级二班,他说女儿热爱写作,在学校参加了写作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坚持写作,目前已完成了30万字左右的小说。“学校合并,是孝里孩子的福气啊。”他感慨地说道。冯宁宁的孩子就读于三年级一班,她说:“自从来到新学校,孩子整个状态都是向上的,嘴角也是上扬的。原来学校社团可选择范围少,现在不一样了,孩子选择了腰鼓课,回家还给我表演十字步,我们做家长的很欣慰。”

每个周末,长清区孝里街道中心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刘子晨与妈妈有了一项新的亲子“日程”——到学校的开放式图书馆去看看书。最近,母女俩最爱读的书是《昆虫记》。刘子晨的妈妈徐莹莹告诉记者,如果她没有时间,上高中的大女儿会带着妹妹,一起去学校阅读“打卡”。顾振介绍,为了带动家长们读书,学校图书馆免费向社区的家长开放,现如今,图书馆已成为家校互通的一个重要场所。

软硬件同步提升,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

“把两个孩子分别送进幼儿园和小学,站在自家阳台上就能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生家长徐洪英告诉记者,现在接送孩子,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女儿所在的小学与儿子所上的幼儿园相距不过150米,送两个孩子上学,步行也只需5分钟。

“卫生间在教学楼里,有饮水机,有食堂,有暖气……”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硬件提升是滩区师生与家长在谈及迁建变化时最直观的感触。家校距离缩短,除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放学外,“冻不着”“喝水方便”“在食堂也能吃饭”是很多家长“安心”的点。

“教学内容和课程也丰富了,专业老师也多了,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越来越多彩。”学生家长徐莹莹表示,现在步行5分钟就能到学校了,孩子对学校也很向往,“之前是必须回家吃饭,再忙也得接孩子回家;现在学校有食堂了,如果不能接孩子,中午可以在食堂吃饭。”

见证了长清区孝里街道中心幼儿园新旧园的交替,园长公现美说,幼儿园原来只能容6个班,现在是15个班的规模,能充分满足周边居民子女的入园需求。原来场地小,室外活动场地不足;现在场地大了,孩子们能玩开了,幼儿园专门引入了适合幼儿的安吉游戏,并构建起了完善的园本课程,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

“合校之前,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兼课现象严重。有的老师不仅教语文,还带着音体美课程,最多能兼任4-5门课。”顾振回忆道,学校有钢琴等教学资源,但利用率低,缺少专职老师,上课效果不理想。如今5所学校的师资合并后,老师从10余人增加到了44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配备齐全,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一改往昔教师兼职科目过多现象,做到了专业教师做专业事。“合并前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老师缺少教研机会,现在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可以坐下来一起教研,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得到提升,改变了‘闭门造车’的情况。”

打造温馨校园、温馨教育,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在东张小学旧址,记者看到,学校已经变身耕地并复垦完毕,仅剩围墙的运动壁画和古诗词,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所拥有6个班140名学生的学校。

位于黄河滩区的学校合并之后,孝里街道的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原来一个班仅有七八个学生,有时候想组织活动比较困难。现在我们一个级部大约130-150人,有好的想法都能够实施,学生们也能锻炼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顾振说。

孝里街道毗邻大峰山,作为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基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孝里街道中心小学把红色教育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抓手,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青少年的血液和基因当中。

学校积极融创红色校园文化,构建多元课程,将课程作为平台,把红色主题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当中。以下巴伏击战为例,各学科从不同侧重点入手,语文、体育、数学、心理等学科均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手榴弹的安全范围、历史故事的舞蹈表演等都和这段历史有学科的相通之处。”顾振介绍道。同时,学校还引入黄河腰鼓、打花棍等形式的体育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同时,孝里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因汉代孝子郭巨奉母避难至此,感动了当地人,故取名为“孝里”,“孝文化”也就这样刻在了孝里人的骨血中。学校积极挖掘当地资源,从孝里的非遗米粉入手,在学校开辟了约两三亩的土地,购置了石磨,让学生们全程参与整地、种谷子、做米粉等步骤,体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

在未来的发展中,孝里教育将以孝里街道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为核心校,抱团发展,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推动孝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核心校带动整个孝里教育的腾飞,打造整个孝里教育区域内的温馨校园、温馨教育,让孝里街道学校的每个鲜活生命都在“乡村温馨学校”中更加卓越。(文/本报记者史春勇图/本报记者梁大磊)

新闻推荐

长清区文昌新屯小学开展班级文化墙评比

本报讯(记者武文佳)近日,长清区文昌新屯小学开展了班级文化墙设计评比活动。活动中,师生们一起动手,全力美化自己的教...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