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最大的IP 泉三大名泉的旧时风貌

济南日报 2021-10-07 11:27 大字

□本报记者 赵晓林

济南素有“泉城”之誉,闻名于世。

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句,使济南泉水名扬海内外,到现在这句话仍然还是济南最好的宣传语。

古代典籍对济南泉水多有记载

要说有关济南泉水的记载,最早可见于甲骨文,据专家考证,在已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殷王十祀征夷方往返途经的“乐”,就是趵突泉。这也就把济南和趵突泉文字记载的时间上溯到了商代。也就是说,有关趵突泉的记载迄今长达3500多年。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一首《大东》,为谭国(都城在今章丘西境的城子崖)大夫所作。据专家考证,此诗作于西周初年,诗中有“有冽氿泉,无浸获薪”一语。《毛诗传》:“侧出曰氿泉。”山下出泉,正与济南群泉的实情相合,“无意中反映出了‘泉城’的地方特色”(徐北文先生语)。

在2500年前的《春秋》中也有济南泉水的记载,一处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另一处见于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齐顷公被逐,“三周华不注……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泺”即趵突泉的古称,“华泉”即华不注山下的泉。

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所作《水经注》中也有济南泉水的记载:“固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也”。

还有,在《水经注·济水》中载:“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南……俗谓之为娥姜(英)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

宋代,文学家曾巩在济南做齐州知州,他这样赞誉济南泉水:“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并在趵突泉畔建了历山堂和泺源堂,在大明湖修建了曾堤等,对济南城市建设大有功绩。其所著《齐州二堂记》,对济南泉水的时空溯源亦有极大贡献。

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济南泉水之多。这个说法始于700年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碑文中列举了济南72个名泉,此后,便有了济南七十二泉之说。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济南泉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还编撰了一部《齐乘》,将《名泉碑》所列的七十二处名泉的泉名和地理位置一一记录了下来,为人们探寻名泉提供了便利。

到了明代,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济南的名泉胜水一一加以吟咏,自此,泉城七十二泉的说法广为传布。

清代末期,曾多次在济南任职的郝植恭作了《济南七十二泉记》,对济南七十二名泉的命名、位置及传说等进行逐个解读,是后世了解济南泉水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其实,济南的泉水远不止72处。清沈廷芳《贤清园记》称其泉“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

1964年进行实地调查,仅济南市区就有天然泉108处,可见济南泉水之盛。日前,在第九届济南国际泉水节上,《济南市名泉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目前,包括莱芜、钢城两区在内,济南全市名泉总数达950处,其中新增305处名泉。这是继2005年《济南市名泉名录》公布首批645处名泉之后,济南泉水大家族的一次正式大扩容。至此,济南堪称“千泉之城”。趵突泉:群泉之首 集市之侧

济南古城区有三大泉群,第一个必须先说趵突泉。因为,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首,历来为文人骚客高看。

1931年,趵突泉泉池四周用石砌岸。后几经变化,形成长30米,宽18米,深2.2米的长方形泉池。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

其实,旧时趵突泉周边并非园林景观,而是一集市,茶摊、小吃摊随处摆设,甚是杂乱。人们无需买票,即可随意观览“三柱鼎立”、“水涌若轮”之奇景。

上世纪20年代从东往西拍摄的趵突泉照片显示,泉池周边显得有些杂乱,亭阁旁有残破的棚子,池岸也不整齐,倒是池中的4块石碑显示出些许古意。

这张照片是笔者所藏济南老照片中有关趵突泉最清晰的一张,也是最珍贵的一张,因为其中包含着不少的谜团。此片约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手工上色,颜色艳丽,属于十分少见的早期趵突泉照片。

照片中趵突泉三股水喷涌旺盛,确有“水涌若轮”之态。但照片中有很奇怪的地方。

“奇怪”在哪儿呢?有两处:一是有六股泉水,二是照片中那一个喷着细水柱的东西。

只能查资料找答案。在1932年8月出版的《华年》杂志第一卷第十七期上,刊登了老舍先生的《趵突泉欣赏》一文,其中写道,“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我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1934年出版的《济南大观》一书中,在记录“趵突泉”的条目中这样记载:“吕祖殿前三泉涌出,浪花漂越,若有激使然者,故民俗‘三股水’。近又人工造六泉,一在桥西,一在桥东。小花浪涌,较原三泉为高。水绕殿北,会东流水、入小清河。”

《济南史志》第一卷的“大事记”中也有证据,在“大事记”的1931年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4月20号,趵突泉治理工程开工。10月9号竣工。深挖泉池一米,四周砌石护栏,并凿新泉三眼,每秒增加流量0.4立方米。”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得知当时的趵突泉最多时出现过九股水,其中六股是人造的,三股在来鹤桥的桥西,三股在来鹤桥的桥东。如此,老照片中六股水,应当是三股水是自然的,另三股水是人造的。

另一个奇怪的是喷着细水柱的东西。这个东西不大,露出水面也就不到20厘米的样子,下半部为圆柱形,喷出的水柱很细,分叉为两股。

据多方探问,有老人回忆,这个似乎在早年间被济南人叫做“铁蛤蟆”,没什么具体作用,就是一个小型的喷水景观。好像在1949年前就消失了。

黑虎泉:曾只一虎 水势惊人

趵突泉之下就是黑虎泉。黑虎泉之名,始见于金代的《名泉碑》。一说名的来源是因岸上原有一座“黑虎庙”;也有的说是因“水激柱石,声如虎啸”而得名:此泉为一天然洞穴,内有一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显得黑苍苍,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激湍撞击,再加半夜朔风吹入石隙裂缝,酷似虎啸,故称黑虎泉。

明代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均将黑虎泉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明代诗人晏璧所作《济南七十二泉·黑虎泉》一诗,生动刻画出此泉的声貌:“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说明此泉是以其特有之声貌而得名。

现在的泉源处于悬崖下一幽深洞穴,其内水清见底,寒气袭人。洞口由青石垒砌,内有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犹如猛虎深藏。其实1949年前此处并非这样,20世纪30年代所摄之照片显示,旧时此处为一人工修建的半圆形洞口,其上及泉池旁边均有房屋等建筑,泉池周围并不宽敞。

旧时照片中可见,当时泉水从三个虎口涌出白色的水柱,池中之水几可到虎头之下沿,水深且清可见底。

从另一张较为罕见的20世纪20年代末的照片中可见,当时的虎头仅为一个,这也是《老残游记》第三回《金线东来寻黑虎 布帆西去访苍鹰》记载的黑虎泉只有一个虎头的样貌:“(老残)进了茶馆,靠北窗坐下,就有一个茶房泡了一壶茶来。……老残坐定,问茶房道:‘听说你们这里有个黑虎泉,可知道在什么地方?’那茶房笑道:‘先生,你伏到这窗台上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吗?’老残果然望外一看,原来就在自己脚底下,有一个石头雕的老虎头,约有二尺余长,倒有尺五六的宽径。从那老虎口中喷出一股泉来,力量很大,从池子这边直冲到池子那面,然后转到两边,流入城河中去了。”

据资料记载,黑虎泉虎头最初就是只有中间一个,两侧出水口均为方形洞口。1931年整治泉池时添补两个虎头,安于两侧出水口,补为三个。

旧时,黑虎泉周边景貌和现在相比差别甚大,虽略觉残破,但显得更为朴拙。

珍珠泉:旧照罕见 庭院古朴

珍珠泉是济南第三大泉群。

“济南府治,为济水所经。济性洑而流,抵巇则辄喷涌以上。人斩木剡其首,杙诸土,才三四寸许,拔而起之,随得泉。泉莹然至清,盖地皆沙也,以故不为泥所汩。然未有若珍珠泉之奇。泉在巡抚署廨前,甃为池,方亩许,周以石栏。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亢仓子》云:蜕地之谓水,蜕水之谓气,蜕气之谓虚。观于兹泉也,信。是日雨新霁,偕门人吴琦、杨怀栋游焉,移晷乃去。济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兹泉盖称最云。”

这段文字是清代王昶的《游珍珠泉记》,描述虽简却神韵完足。

珍珠泉并非只一泉,而是一泉群。其所处之地环境优美,历来为山东最高官员的府邸或行政部门所在地。金末元初,山东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济南府知事张荣,首先占据了珍珠泉,在这里为自己造起豪华的府第。到了明代,珍珠泉所在府第,又落到了明英宗的独生子德王朱见磷手里,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为德王府。德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甚广。

据《历城县志》记载:府内“泉眼以数十计”,其中濯缨湖“广数十庙,蓄鱼无数”,而且王府下设的行政机构均驻王府内。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济南,德王府大部被焚于火。康熙五至六年(1666—1667),山东巡抚周以德以德王府中心地带为基础,缩建为巡抚衙门,形成现在的规模。

“民国”时期,这里成为都督府。“七七事变”起,韩复榘南逃时,将省府大部建筑破坏。日本飞机亦曾轰炸此地,遂成废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珍珠泉大院重新加以修葺,除了修饰遗留的几座明清建筑外,又添了新的建筑物。经年修复,始成现在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

珍珠泉旧时照片存留不多。其泉池广阔,为济南诸泉之最,而其中“珍珠”上冒之景更是难以拍摄,所以今日所见大都为泉池及周边庭院之景而已。

新闻推荐

花博会讲解员:为游客讲好花卉的故事

她们身穿红色旗袍,熟练地介绍着各种奇花异草;她们端庄大气,面带微笑,成为花花世界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第七届济南花卉...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