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重塑之后该如何持续上扬
《唐宫夜宴》走进“河南博物院元宵节奇妙夜”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海报明代服饰文化展(记者黄中明摄)济南市博物馆彩绘乐舞陶俑3D触摸屏实景
□本报记者 赵晓林
核心阅读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各地、各种博物馆就成了旅游热门目的地,有的还成为了“网红打卡地”。疫情之下,博物馆必须关注“恢复与重塑”。博物馆的火,基于其所拥有的“文物富矿”,但必须要有持续的创新,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接受。
A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国际博协日前发布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及海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共同探讨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骤然间席卷全球,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与亲朋的互动交流,到我们对家园和城市的感知,到我们的工作及其组织形式。
处于这些变化中的博物馆也不例外。国际博协及其他国际组织进行的调研结果表明: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的形势是严峻的,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影响。
然而,这场疫情也可以成为加快博物馆业已展开的关键创新的一种催化剂,尤其是更加关注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形式。博物馆应该欣然迎接这个时刻,并且引领变革。现在是反思博物馆与所服务社区的关系的时候,要尝试新的复合式博物馆文化成果模式,要大力重申博物馆对于建设一个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价值。
其实,因为疫情的原因,博物馆在去年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经过努力,还是有不少博物馆“逆势上扬”,成为了很多市民、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B “现象”级的文博热
去年的9月29日,山东博物馆内一下子面貌大变,众多身着各式汉服的参观者让人心生疑惑,仿佛穿越了一般。原来,这一天是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开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汉服爱好者云集济南,来参与这次全国罕见的“汉服文化盛会”。
而这次展览,展出的都是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其体系之完整、色彩之鲜艳、款式之齐全、保存之完好、纹饰之精美,在国内甚至是世界博物馆界都是首屈一指。展览中还设计有中华传统服饰创新延伸环节,结合当下流行的中国色、创新面料、工艺等服饰美学方面的设计作品,呈现了独特的“展中展”,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下的“活化与应用”。
无疑,这样的展览天生就带着“网红”体质,天然带着让观众喜欢、让观众注目、让观众参与的元素,而这样的展览才是当下这个时代最能满足社会需要、满足观众需要的成功展览。
在疫情期间,博物馆的每一个活动、每一场展览都会牵动各方的心。除了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传统线上项目持续火热外,从前的线下文化项目也纷纷上线寻求突破,开启了“云工作”模式。“云”,这种手段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基本上覆盖了全行业,众多博物馆也迅速搭上了这趟车,走上了“闭馆”不“闭展”,或者线上线下全面结合的全新路子,各种“云展”不断,让线上博物馆迅速走进大众视线。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在线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流量和关注。数量丰富、多种主题的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学习文化、增长见识,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线上游览博物馆早已不是新鲜事。
济南市博物馆也是积极响应号召,陆续推出馆藏精品展览、线上展馆、3D文物、文物动漫片等数字资源,以供观众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参观“云上博物馆”,满足公众足不出户在线观展的需求。
与此同时,文博行业也没有静止,在文博主题视频化方面走得更快。近年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一经播出就成为“爆款”,而多个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比如《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博类节目,也是冲劲十足,迎来爆发。由此引起的“博物馆热”“文物热”就成为了一种现象级文化。此外,更有少数博物馆在官方网站建设的基础上演变发展了“云展”的1.0版本,VR漫游等形式相继呈现。
C 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红”之路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于5月17日至18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为扩大“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公众影响力,今年活动将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对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博物馆日主旨论坛、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汇报会、第二届博物馆青年论坛,以及博物馆之夜活动,都将进行网络直播或话题推送。
关强介绍,今年的主会场活动十分丰富,除公布一年一度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推介结果、发布博物馆年度统计数据以外,还将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包括“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幕,举办第二届博物馆青年论坛和博物馆日主题论坛,启动“博物馆5G新生活”“中国国宝大会”“金话筒走进博物馆 带你一起读中国”专题活动,“读城悦空间”博物馆少儿学习中心及北京“读城驿站”揭牌等特色活动。
据了解,除上述中国主会场活动,全国各地也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开展数千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各地博物馆还举办在线展览、网络直播、文博知识网络竞答等线上特色活动。
为什么会不断推进线上展览、线上活动的举办?因为在当下,全球疫情催生产业链重构,博物馆要想持续吸引观众,就必须结合线下展览和活动,走上“网红”之路。而大多数观众也认为,疫情期间,在平常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很难有大把时间和精力去现场参观,而线上展览或活动这种方式无疑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观众时间、打破了空间局限。并且,到现场观看展览,有时也只能是简单地看看,很多展陈方式不能完全展示文物知识和背后的故事,很多展品还不能看清细节,也有不少困扰。但是,线上展览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能让人看得更全面、更仔细,而且还轻松,是一种非常好的互补,甚至是享受。
不光是展览和活动可以放在线上,就是很多人到博物馆必买的文创产品,现在也大都走到了线上。
文创产品为什么受到观众、主要是年轻观众的喜爱和大方下单?因为,可能是很多游客对某一次参观博物馆的一种纪念,对一件心爱艺术品遥远的情感寄托,也可能只是单纯地为“文化”消费。附着在文创产品之上的文物背景、文化符号和设计语言代替消费者完成了一种自身与博物馆之间的自我表达。设计价值与文化价值,成为驱动游客为文创产品“买单”的重要因素。现在,除了博物馆内的实体文创商店外,博物馆纷纷策划并开设自己的线上文创产品商城,在做好IP授权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并信任原创设计与专业制造的力量,让更多富有创意和品质的文创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加之文物热的兴起,这个市场也就火起来了。
文创产品的火爆,其背后还是因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文物的珍贵性、独特性的支撑。反过来,文创产品的这种火爆又带动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参观热情,带动了人们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的探知欲。
D 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被人们接受
说到博物馆热,就不能不提一下今年河南春晚推出的《唐宫夜宴》火爆C位出道。这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文博“IP”。
这个舞蹈讲述了博物馆里唐俑造型的一群唐朝女乐官在赴宴路上发生的趣事。在5G+AR的技术加持下,整个舞台变成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参加夜宴的这些唐俑少女犹如进入一场博物馆奇妙夜之旅。赴宴路上,在少女们活泼娇俏又不失诙谐的打闹中,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在舞台上穿插出现,其中妇好鸮尊、莲鹤方壶和贾湖骨笛系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由此,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的网络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00%以上,并上榜全国十大线上本地预订人气景区。借鉴《唐宫夜宴》的成功经验,河南卫视的元宵春晚直接打出“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的主题,再次推高河南博物院热度。在此之前,河南博物院已经凭借创意十足的考古盲盒,积聚了热度。以“失传的宝物”为主题,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一上市就受到了网友追捧,春节期间在线上一次性上架12000个,不到5天就售罄。《唐宫夜宴》播出后,又适时推出仕女乐队盲盒,同样受到欢迎。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少年已成为博物馆的观众主体,只要精准把握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和圈层化交往、网络化生存、个性化表达的特征,将文化产品与当代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就能吸引他们走近传统文化。
博物馆,曾几何时,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古董,就是一种“板着面孔”的教育场所。但是,在新时代,博物馆正变得时尚、年轻和可亲近;正在通过不断创新、不断融合新的手段,吸引各方人士、尤其是年轻人走进来,并且能参与其创办的活动,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吸引力、能产生共鸣和增益的地方。
近年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年轻人。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2018年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而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
而博物馆掌握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既有优势也有责任。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新奇的东西,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当各种文博类纪录片、综艺节目的热播,让他们从中知道了某件文物或某段历史,他们就想着去了解得更清楚,而博物馆正是他们解开心中“谜团”的首选目的地。在参观、解谜的同时,他们还有消费的需求,于是,博物馆就解决了从参观、学习到购买文创产品的全过程,这是当下博物馆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打卡的根本原因。
博物馆火了,很多文物火了,文创也火了……这些,无疑都和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和文化需求、科技进步有着巨大的关联。而博物馆的火,更基于其所拥有的“文物富矿”,基于其背后蕴藏的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利用好这些资源,博物馆就可以,也必须不断创新,持续成为“网红”,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接受。
新闻推荐
本报5月17日讯(记者史春勇)今天,济南市12所进行推荐生招生试点的高中相继发布2021年推荐生招生工作方案,12所学校共计划...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