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手作美学” 送你一朵小团花

济南日报 2021-04-14 11:18 大字

每一件作品完成时是3人最有成就的时刻。灵巧的双手下,一朵“团花”出现。选面料是关键的一步。

历下区泉城路街道鞭指巷社区,和熙的暖阳透过玻璃斜照进这间工作室,“哒哒哒”的缝纫机走线声里,58岁的张伟聚精会神地伏在案前。在她手中,一块粉色的绸布上,黄色的花蕊正初现模样,一会儿的工夫,这朵饱满圆润的花朵就绣完了。

“这叫团花,在咱们汉族传统服饰纹样中经常出现。”张伟向大家介绍起了这朵小黄花。在此之前,她与工作室的伙伴们将这朵小花绣在传统服饰、布包、枕头套等各种生活布制品上,让很多喜欢传统文化的市民感受到了“手作美学”。

人物速写

于德华、张伟、尹树彩,她们的年轻分别是69岁、58岁、57岁。这3位爱好传统布艺的女士生活在济南老城区的胡同里,她们用手中的丝线向市民传递着“胡同手艺师”的“手作美学”。3双巧手“变”出精美作品

这间“胡同手艺师”工作室就藏在鞭指巷的胡同里,工作室里的3名成员也是胡同里的老住户了,在邻居们眼中,3人心灵手巧,再寻常不过的针线、布头也能变成精致美观的衣服和家居用品。

57岁的尹树彩当天身着一件蓝色上衣,衣身渐变式的图案与袖子的蓝色完美衔接,领口与肩线简洁流畅,乍一看完全像是商场橱窗里的衣服,但其实是尹树彩自己做的,材料是她在市场上花20元买回的布头。“这不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高定嘛?”“可不是嘛!”

“我们年轻那会,家里穿的、用的,很多都是自己做的。”张伟回忆,以前家家户户的主妇基本都会缝纫、织毛衣、勾盖布。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家用电器都得做个布罩小心翼翼地盖起来、以免落灰,这些布罩的边角上,主妇们一般会精心绣上一两朵别致的小花,虽然只是这么一丁点小心思,就让整个家庭增添很多温馨感。

2015年,于德华、张伟、尹树彩这3位爱好“手作”的女性成立了“胡同手艺师”工作室,目的就是以服饰等手工作品,借助济南老城的历史文化氛围,向大众传递传统“手作美学”。老城胡同里多了一抹亮色

可别小看这个只有3人的团队,她们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张伟退休前从事图书管理工作,一直对传统服饰文化情有独钟,为团队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尹树彩做了30多年的裁缝,主要负责服装裁剪工作;

69岁的于德华手巧心细,负责零碎的辅助工作。“古代还没有纽扣,古人穿衣多用打结的方式固定。”张伟一边演示汉服衣带打结的方法,一边介绍说,幸亏有古书记载,现代人才能了解到古人生活的细节。社区居委会一楼一角,陈列着手艺师们手工制作的十余套汉服,款式多样。不同于工业化的商品,每一件都手工制作、独一无二,就连布料与丝线颜色的配比,手艺师们也进行过反复对比。如今,这些汉服为老城区的古朴又增加了一抹亮色,游客可以穿着汉服走在老街区拍照留念。

与此同时,手艺师们还将布包、枕套等手工作品拿到文化集市、活动展区上展示,或者以慈善义卖的方式筹集善款,帮助残疾人群。

老手艺“新植入”

张伟在生活中发现,传统手艺正在以新的方式植入年轻人和小朋友的生活。“比如在商场里,我们能看到像是木工、陶艺等儿童体验课程,这些都很新颖。”张伟自己也有启发:“像我们这些老年人,退休了在咱们自家小院子里,也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小孩子们来体验传统手工艺,孩子们还能陪我们聊聊天,多好!”

这几年走下来,张伟觉得,传统手艺的传承仅仅依靠手艺人是不够的。“这应该是很多手艺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在信息化社会将传统的东西传承下去,需要年轻人,更需要专业人员的力量。”近一两年,张伟四处奔走,主动联系各高校、社团,希望能与他们一起形成合力:“比如说在推广上,我们需要年轻人的好点子。”

传统技艺的传承不能仅仅依赖技艺本身,它需要更多的巧思,也需要平台、渠道等多方的支持。只有形成合力,传统的东西才能被更多人知晓和传承。这也是“胡同手艺师”们所期盼的。(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张宪政 李冬阳)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关于选聘党工委管委会法律顾问的公告

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先行区法治建设进程,根据中央和省、市相关规定,结合先行区实际需要,现面向社会选聘具有较高理论...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