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平面陶烧制技艺 泥与火的千年谜题
全媒体记者 谢岩
远古部落,猛兽来袭。深夜,忽明忽暗的火把下,族长吩咐族人吹响了陶做的号角。拙朴的花纹在粗犷的男子手中,发出悠远绵长的号声……族长揭开兽皮帘子,珍重地拿起一座通体乌黑发亮的“蛋壳陶”,细密的镂刻在火光中闪着神秘的光泽,祭祀开始了———
日照乡间,黑陶窑顶。熊熊火焰照亮烧窑人徐兵的脸膛,掀起窑盖看去,十余张刻好的陶板安然无恙地吊着,接受着火的洗礼———焖窑之后,徐兵打开窑门,却呆在那里———十余张平面陶板只余一张,其余的都已掉落破碎!小心翼翼如获至宝般,徐兵仔细审视这面陶板:乌黑发亮,雕刻清晰,平如镜框,无一处不熨帖!
让黑陶“变平”,把地砖“搬上墙”
四千年来,黑陶的传说在日照一直流传,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学家梁思永的发现,九十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两城镇遗址的重大发现,使蛋壳陶等黑陶制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代又一代黑陶人的不懈努力,使精美的黑陶再现人间,从小热爱美术的日照人徐兵,也被黑陶的神秘所吸引,2001年,退伍回乡的他,爱上了黑陶制作。
“我想在黑陶上再现国画的意境!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发扬光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徐兵说,现代家庭装修风格的演变就是一个例子,很多家庭在追求简约环保,博古架消失了,黑陶还能摆在哪儿?“如果能挂在墙上,市场潜力是不是变大了?”
平面黑陶的创意,最初来自故宫的金砖。“皇帝的画可以奢侈地铺在地上,咱老百姓可以把这陶画挂在墙上嘛!”
可是,做黑陶的人都知道:从泥到陶,热胀冷缩,烧成“平板”挂上墙,谈何容易?“从泥到陶,需要十几道工序。”徐兵娓娓道来———
两城的泥,质地细腻,性子不烈,不容易裂,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不褪色。去土、晾晒、放在水中浸泡,搅拌成浆,用120目的筛子过筛,筛好的泥比面粉还细,“不能有沙子,否则雕刻时容易崩坏。”“经过初加工的泥是有火气的,所以要睡一睡。”睡泥,就是将初加工的软泥根据所需大小,入袋密封,这样“睡”上一到两年,时间越长越好用。
根据创意成型后,晾干到一定程度,用刀修整,修好后打光。“浮雕要湿刻,粗纹等线雕要干刻,精细的线条则要烧好了之后熟刻。”
2003年3月初,徐兵开始尝试让黑陶变“平”。
雕了47天,烧了12小时,试了9次,成功1件!
徐兵为第一件作品取名为“黑陶浮雕牡丹板画”。主体是三朵浮雕牡丹,花团锦簇,国色天香。就是这三朵牡丹,曾让徐兵日夜操刀,7天没踏出家门。
同年8月1日,首届中国(日照)国际工艺品博览会上,这件只有47毫米的“板画”捧回了金奖。
“第一次参加比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送去了就没再想。没想到有天早上开机一看,十多个未接电话,回过去组委会告诉我,获了金奖!”徐兵笑着说。
雨天烧出“彩虹陶”,当时全摔了
“这叫什么色?怎么会这样?!”一套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平面陶烧好了,可是拿到阳光下一看,黝黑的底上竟泛着七色彩虹!
徐兵百思不得其解。
温度、火候等等都拿捏得刚刚好,难道只是因为风雨天气?可是从前也未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从泥到陶,十几道工序都走过了,可是最后竟出来这样的效果。
无奈中,徐兵把雨天烧出的这窑“彩虹陶”全摔了!“不满意的作品,我坚决不留!”最初做平面陶的数年中,一窑陶品常常十有八九不能达到他的满意程度,他不断地试验,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直到现在成功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五甚至百分之百。不满意的作品,他悉数摔毁,破碎的陶片是再研究和再试验的最好凭据。“我那一窑‘彩虹陶’入了几十万!”“‘彩虹陶’?可是黑底泛着七色彩虹的颜色?我在一个风雨天也烧出来过!”“我也是风雨天烧出来的!可是以后再也没有烧出来过!”
与一个黑龙江黑陶艺术家的交流,徐兵如醍醐灌顶———
是的,泥与火的谜题,你永远无法猜中!
——最初可能是成功与失败参半,可是,你永远不知道,惊喜什么时候到来!
平面黑陶,解决了边翘和平整的问题,徐兵开始在形状和厚度上下功夫,圆形、扇形……三毫米、两毫米……越薄越难保持平整,但是只有做薄,平面黑陶才有其生命力。“太重携带不便,也无法挂到墙上。”随之而来的,又是一次次试验、一条条弯路,最终掌握核心技术,完美解决了形状和厚薄的难题。
2009年,徐兵带着他的平面黑陶到济南参展时,中国黑陶研究所所长刘浩竖起了大姆指:“这么薄,你竟然做出来了!”
不断的参展和获奖让徐兵对于制陶越来越有信心,可是,彩虹陶的经历一直在他心底,他萌生了做彩陶的念头。“年轻的时候有执念,烧出的陶必须是黑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的。这些年随着岁月的沉淀和心态的变化,更能够欣赏随缘的美。”徐兵笑起来。那窑彩虹陶全摔之后,他曾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而今,几乎每窑陶品都会给他带来惊喜。
“世界本来就是五颜六色的,一窑多色,是泥与火随机碰撞的反映,这也正是烧窑的魅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次会有什么样的惊喜!你看这个陶罐,哪怕有火色在,也有其独特的美;再看这个,分界线明显,一半黑一半白,正是这种微妙,造就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陶品!”
文创陶品,从架上回到手边
边“两千件,两个月,发到绥宁……”最初的惊喜消失了,徐兵客客气气挂断电话,对于上百万的报价也无动于衷。“黑陶是手工制品,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这么大的量。”徐兵平静地叙述,2010年,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展览之后,一位张姓台商来到徐兵家里,“对方开口就是发集装箱!然后,沟通、交流,餐后客客气气送走……”徐兵的话里透着无奈。
制陶的技术难题解决了,市场反响也不错,可是如何在质与量上达到平衡与跨越,是徐兵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2016年12月,日照平面陶烧制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徐兵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还不断地考虑黑陶的有效传承。“最好的传承就是有实用价值!”最初的陶器,是老百姓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是与柴米油盐息息相关的生活器皿,作储存粮食、水等用途;现在的黑陶,更多的是作为装饰品,实用功能弱化。“其实,陶作为生活器具仍然具有潜力空间。”今年年初疫情期间,徐兵做了一批豆芽罐,几个朋友用了都说好,而且不断有回头客,不断有在朋友圈订购的。作为食用器具,徐兵还专门为他烧出的豆芽罐做了环保检测,“陶制豆芽罐中铅的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可以说是安全无害的。”市场反应让徐兵很欣喜,一批彩色镂刻的豆芽罐又在烧制中。“这些豆芽罐还原了陶作为生活器具的功能,同时雕刻图案的话,可以使它兼具装饰功能。摆在案上,它仍然不失为一件典雅的装饰摆件。”
此前的2018年5月,徐兵即开始和山东艺术学院合作做文创陶品。“目前正在尝试把陶与汉画像石结合。下一步,想把陶与木版年画相结合,与剪纸相结合!”天津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徐兵一直想在陶上呈现,“传统的灶王爷和年画胖娃娃的形象,可以以陶的形式‘复活’呈现!”陶制水杯、笔筒、挂件等文创产品的开发,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陶。“这一把火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参观了解了徐兵做陶的全过程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新华感慨道:“雕刻是艺术,烧窑是科学。这两项想干好哪一项都很难,而做陶则要求艺术和科学完美结合!”“在陶的颜色、造型、功用以及产量上都要有突破!”现在,徐兵每年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外出学习绘画与雕刻艺术,另一方面,他在黑陶、彩陶,平面陶、造型陶,传统陶装饰品和时尚文创陶品等方面都在不断努力,继承先人留下的艺术和技巧,讲述泥与火的千年神秘谜题;创新陶品与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使陶从装饰架回归日常可及的手边,不断焕发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纯地瓜粉皮粉条,耐煮,不粘锅,顺溜 还是一样的品质、一样的价格 电话:15688876115来自沂蒙山的地瓜粉皮粉条明日开售 地址:杆石桥原济南日报社西附楼(山
沂蒙山地处鲁南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丘陵山地,土质疏松,光照时间足,产出的地瓜品质够高,淀粉含量高,制作出的粉皮粉...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