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化操作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
甸柳街道的老年人手机课堂。(王飞 摄)
国庆假期期间,一张拍摄于江苏无锡火车站的照片在网络上刷屏,并收获了近20万点赞量。照片上,除了需要出示健康码的正常通道,无锡火车站还为使用老年机、没有手机、不会申请健康码的旅客开通了一个“无健康码通道”。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旅客,该通道的志愿者会问其手机号码,查询他们的14天行动轨迹,确认没问题后再向其发放纸质通行证。“无健康码通道”照片被发到网络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点赞。有的网友说,自己虽然不属于这一特殊群体,却深深地被火车站的善举所打动。这一点细微的举动,给予了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温暖,同时这项人性化的举措也为一座城市赢得了美誉。
生活因“智能”而愈加便利,但是,有的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在网上买火车票、就医预约挂号;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超市、公交车、景区等公共交通和场所几乎都需要出示健康码,这给使用老年机和没有手机的老年人出了道难题。
让这部分老年人“寸步难行”的是科技的进步吗?显然不是。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公众对老年群体和相关社会服务的重视,而不是只顾自己的便利选择无视。城市应该通过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较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从今年3月的64.5%增长到67%;网络购物用户7.49亿,较今年3月增长5.5%。在科技发展加速、网络用户逐步增加的大环境下,依然有部分群体跟不上这一节奏。智能化发展是否应该为他们留出一定的空间,等一等这些老人呢?
A 他们也想融入这个时代
家住莱芜区的刘明胜大爷70岁了,虽然几年前就用上了智能手机,但仅限于接打电话和看视频,使用微信也只会接收信息和视频聊天。为了学会发微信文字和图片,他没少“请教”儿子,儿子教了他几次,当时是学会了,可转眼又忘了。前不久刘大爷想学习微信支付,但操作起来还是需要商家帮助才行。
历下区的杨胜叶老人喜欢自驾游,多年来他去过不少地方,积攒了很多照片。最近杨胜叶想把自己拍的这些旅游照片制作成视频,却不会使用剪辑软件,也不知道从哪儿能学习到相关知识。
没有人能永远年轻,老人跟不上“潮流”在所难免,但年轻人可以伸一把手,让老年人也可以与时代接轨,享受到科技的红利。在这方面很多社区和组织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了解老人的需求,寻求解决方法,为他们定制学习课程。
为帮助社区的老年人快速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长清区文昌街道第四社区开办了“老年人手机课堂”,让社区老人体会到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拉近老年人与科技之间的距离。
在历下区甸柳街道甸柳一居社区一楼,20余名老人正拿着手机仔细研究着,老师刚刚教给大家如何使用美图秀秀美化照片。对于这个课堂上的老年学员们来说,扫健康码、微信支付等功能早已经在前几期课堂上掌握了,最近他们开始探索手机的更多“高端功能”。这一培训班开办于2010年,起初社区了解到很多老年人有学习使用电脑的需求,于是开课邀请志愿者教授课程,帮助老年人使用QQ、查询资料等。从2015年开始,智能手机逐步普及,社区老年人在手机使用上遇到难题,该课堂开始教大家使用智能手机来拍照、支付、看视频等。
“不少学员向我们反映,自己想下载首歌曲都要求助于孩子,而孩子往往因为工作忙碌没有耐心教,在这里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课堂上的老师宋秀珍已经70岁了,在这个年龄里她属于“手机通”。为什么由老年人来当老师却不选择一位年轻的老师呢?原来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理解程度不同,教课中很多词汇对老人来说理解起来较慢,而由老人教老人的效果会更好。
B 子女的耐心就是老人的信心
“现在买几个馒头都用上微信支付了,再不学能行吗?”刘明胜说,自己不是爱赶时髦的人,但却被动地感受到生活方式在变化,智能化已经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时候去大医院看病,现场挂号怕晚,都是由孩子提前在网上预约挂号,去了就能看上,确实比以前方便了不少。”市民张大爷虽然了解网络挂号的便捷,但自己一直不会操作。
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记者看到,一楼的导医台前,值班护士正在为老年人耐心讲解手机预约挂号的方法。除了在窗口挂号处优先为老人办理外,医院工作人员在导医台和分诊台接待老年患者时都会在服务上更为细致。比如讲解员的语速会更慢、声音更大、态度更温和,手把手教老人如何网络预约挂号,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不仅仅是出行、购物、就医,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智能化操作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很多餐馆我们已经看不到纸质菜单的存在,服务员会要求扫描二维码下单,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很正常、很简单的事情,但如果换做是老年顾客,可能就会是一个难题。
60岁的王大爷前几天出门打车,路边停着几辆出租车,但一问都是网约车在等人。王大爷站在街边足足用了20分钟才打上车。上车后司机跟王大爷说,现在都用叫车软件打车了,王大爷感觉自己跟时代脱轨了。
“你忙吗?过来教教我怎么用手机打车吧?”王大爷向女儿提出想要学习使用叫车软件的想法,但女儿却感觉父母平时用车较少,而且网上叫车还需要开通微信支付等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麻烦,劝父亲打消这个念头。
老年人需要培训班,但更需要家人的关心和陪伴。社区开设老年人手机学习班是好事,其实老年人报名来参加也是无奈之举。很多子女送给父母智能手机后,却存在“管送不管教”的情况。如果子女在教父母使用手机时能够多一点耐心,老人会对融入互联网时代多一点信心。
C 弱势群体渴望温柔以待
在大多数人看来,老年人的娱乐生活无非就是逛逛公园、跳跳广场舞,这一群体似乎很难融入互联网时代。但其实,老年人为融入互联网时代、不与时代脱节也在悄悄努力着。在网络上,我们不难看到,很多老年人利用网络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比如说抖音上的“北京大妈”,利用自己熟悉北京历史文化的优势,向网友们推介北京,她总是一头银发出现在镜头前,用真实朴素的话语讲解,吸引了358万粉丝关注。很多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已经颠覆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有专家表示,智能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应该充分考虑年龄的多样性,在使用上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应该在前期真正走进老年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智能化产品在对老年人的互联网体验进行设计时,进行包容性的治理和创新必不可少。
细节彰显境界,一座城市如果能够对弱势群体温柔以待,这座城市才会更具温度。当今社会互联网正在渗透入每个人的生活,并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如何帮助所有人拥抱这个时代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能做的不应该是无视,而是应该关注每一个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跨越智能化的数字鸿沟,让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在这个时代不掉队,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王飞)
新闻推荐
□钱欢青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见到大海。是在某一个凌晨,火车从内陆城市济南驶临海边,火车站人烟稀少,海边马路灯影摇晃,大...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