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潮流还是传承文化?穿汉服的年轻人
身着汉服是迟晓伟的日常。迟晓伟自己制作的发簪。
人物速写
迟晓伟,27岁,汉服爱好者。
每天身着不同的汉服出现在济南的街头,在别人看来有些“另类”,但在迟晓伟看来,这是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具象展示。
几年前,如果街头出现一位身着汉服的少女,大家可能还会觉得“另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穿着汉服,这已经不再属于一种“小众”现象。他们衣袂翩翩、自信满满地行走在市井街头、高楼大厦间,在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现场,更是添色不少。汉服这一元素,已经成为年轻人彰显文化自信的表达方式之一。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汉服爱好者根据年龄划分,85%为25岁以下。年轻人喜爱汉服,是追逐潮流还是关注服饰背后的传统文化呢?在“90后”迟晓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曾经感觉他们看我像看猴”
27岁的迟晓伟是一位汉服“发烧友”。今年上半年来到济南后,她在泉城路鞭指巷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迟晓伟说,济南吸引她的不仅是良好的创业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她在这里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最初喜欢上汉服,是高中时期被古装电视剧和漫画里那些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的身影所吸引,真正开始着手收集和研究,是在工作之后。迟晓伟回忆,自己等到真正经济独立了,才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汉服。迟晓伟购买的第一件汉服,是一件齐腰款宋代服装,当时仅花费100余元,却被她视为珍宝。工作后,收入在增加,迟晓伟购买的汉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第一次穿着汉服出门,确实需要勇气。首先是家人的不理解:“你穿着这样去唱戏吗?”出门后路人的回头率“爆表”,让迟晓伟有些忐忑:“感觉他们看我像看猴。”
来到济南前,迟晓伟加入了一个济南本地的汉服交流群,群里的成员大都属于“90后”和“00后”,他们互相称之为“同袍”,这出自:“岂曰无衣,与子
同袍”。对于迟晓伟来说,这些“同袍”既与她
在兴趣上相投,又在生活上帮助自己尽快融入这座城市。
恋其表,更爱其里
迟晓伟对汉服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服饰本身。每种款式采用何种面料、背后的历史背景、所处朝代的服饰特点,她都潜心挖掘钻研。就连当时女子的妆容、发型的特点她也试着去模仿还原,首饰也亲手制作。
采访当天,迟晓伟身穿一件宽大的蓝绿色系汉服,这件衣服复原了明代末期中产阶级家庭女子秋季日常所穿的服饰。衣服的穿着层次颇为讲究,从里到外依次为:打底衬裙、马面裙、中衣(相当于现在的秋衣)、上衣、比甲。迟晓伟介绍,这种宽松的大袖衫是明代礼服的主要形式,背子、比甲是这一时期妇女的两种主要服装,在当时穿着比较广泛。
迟晓伟家的抽屉里,罗列着她亲手制作的各种首饰,这些图案和样式可不是凭空想象的,都是她参考考古文献书籍的图案制作而成的。像是前两年热播的《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所佩戴的绒花头饰,迟晓伟也模仿着制作了几件。“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想学的东西在网络上都能够轻松找到教程。”迟晓伟说,除了书籍,网络成了自己探索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
他们,自信大方
如今,每天身着汉服已经成为了迟晓伟的日常。在咖啡店的工作日她会身着一件改良款的简便汉服,系上围裙后既文艺又居家;晚上咖啡店打烊后,她与好友们穿上华丽的复原款,去泉城路的夜市上摆摊卖自己做的发簪;周末和本地“同袍”一起去山东博物馆看展,去百花洲、曲水亭参加活动;来济南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这个烟台姑娘过得多姿多彩。
现在走在街上的迟晓伟更加自信大方。难免还会有行人对她品头论足,但更多的还是欣赏和赞美。巷子里的老奶奶看到她时,眼睛里满是羡慕。“汉服就是汉代的服装吧?”“不是的,汉服是我们整个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迟晓伟回答路人。
在迟晓伟看来,穿着汉服不是服装走秀,而是传承服饰文化最具象的展示。汉服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的一项载体,而像迟晓伟一样的“90后”“00后”们,在选择身着汉服走上街头的那一刻,就承担起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王飞张宪政)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记者袁涛报道本报济南10月13日讯今天上午,第103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李...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