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的面馆:回姚家,见一面
姚家新店开业那天,老崔笑得畅快。 新时报首席记者王锋 摄
2020年9月15日,陕西人老崔在济南的第三家面馆开业了。开业当天,老崔的面馆门口立了个大红招牌,“回姚家”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店里红纸黑字地写着:好久不见。
一呼百应,铁杆粉丝们来捧场,路程的奔波被一碗面的温度抵消。老崔赶忙招呼,与他们围坐在长条椅上,脸上挂着笑,“你们大老远跑来,我何德何能啊”,说完,他眼里泛起了光。
对来济16年的老崔而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分店开业,“回姚家”,是他心心念念的事。
疲惫灵魂的片刻温暖
老崔大名崔农轩,陕西户县人,地道的农民。2004年4月27日,他们夫妻俩从陕西户县到济南,第一站就是姚家庄(现属姚家街道办事处)。老崔记得真切,那天,他站在山东政法学院的大门口往西看,半条路上乌泱泱的都是人。有人肯定有生意,他眼睛一亮,“就这里了”!他租了房子,支起了摊子,干起卖米皮的营生。
米皮摊慢慢积累了一批忠实食客。一个冬天,他看到一个女孩子坐在路边,冻得用羽绒服帽子裹着头,大口吃他做的面,那场景让他心头一酸,心想说什么也要找个门头房,“让人家上屋里吃”。2009年,他搬离了姚家,在舜玉南区狭长的巷子里落脚,店面挨着山东财政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
这是处民居改造的门头房,6年间,夫妻俩的吃住也在这里。墙上有幅加了框裱起来的biáng字,除此之外贴满了花花绿绿的便利贴,都出自食客的手笔,其中包括“麦兜”,那个因为妈妈去南苏丹维和而想念不已的小男孩。人们拖着饥肠辘辘的身体,来这里吃面;这个大嗓门的西北汉子端上来的一碗碗油泼臊子面,能给疲惫的灵魂片刻温暖。
在济南16年,从摊儿到饭馆,老崔面馆几经辗转,靠着一碗面在济南站住了脚。好的生意靠的是口口相传,在没有快手、抖音的年代里,老崔的面几块钱能吃饱、吃好,因而就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打卡地。
他的“不讲理”由此远近闻名。油泼面的精髓在于面与佐料的搭配,有些客人拌面笨手笨脚,面拌不匀,口感不佳,老崔只要不忙,就会亲自上手,干净利落地拌完后,还不忘加一句:“下回再叫我”。
遇到不愿等位想带走吃的客人,老崔不容置喙地回应:“不打包,面不能打包!”客人瞧老板犟脾气上来了,也忍不住抬杠,“别人家行,怎么就你特殊”,“面打包就坨了,不好吃了。”老崔放下手头的活,拿毛巾擦了把汗,操着不变的乡音又补充一句“对一个陕西人来说,面坨了是天大的事”,便化解了尴尬。
2017年夏天,因为种种原因,老崔的老店和新店都要关停。好不容易找到的新址,也不得不再次“关门”。那半年,老崔肉眼可见地苍老了,他一度怀疑,是不是太过冒进了。在“老崔家”的微信群里,群友们接连给他打气、支招,鼓励他别放弃。
大排档式的店面始终不符合老崔的“胃口”。做面是家常吃食,他还是想扎根社区,回到食客身边去,那样才接地气。他继续走在找店面的路上,终于,2018年夏天,芒种时节,老崔的新面馆在玉函路开业。2019年“五一”,领秀城新店又开业了。老崔又铆足了劲,“满血复活”了。一个好汉两个帮
姚家新店开业前一天,老崔郑重其事地在朋友圈里发了篇长文,回忆他刚到济南时在姚家的点滴,文字短小精悍,却画面感十足。文章被济南创意人木影发到了公众号上,就叫《回姚家》。老崔感慨,这次回来,当年的姚家大变样了,他念着当年租给他房子的张大姐、房大哥、王大哥,还念着这里浓重的烟火气。
“他平日话头多,文章少,惜字如金权当他小气,可是写一篇,就能在地上砸一个窟窿。功力是多年阅读的积淀,且不以卖字为生,故言之有物,虎虎生风,此篇文章,惊奇一处,却又润物无声,”第二天,媒体人温涛作了回应,他感慨道,老崔的一个“回”字,姚家情深。
温涛家住舜玉南区附近,常去老崔家吃面,一来二去成了熟客。同是山东大学毕业,木影喊温涛“师哥”,第一次在老崔店里吃面没吃完,惹得老崔一脸不悦。对老崔来说,不把面吃完,不仅是浪费,还是对他的不尊重。再后来,木影每次撑破肚皮也要吃完。
一个好汉两个帮,老崔济南故事的后半段,有了温涛和木影的参与。说到3个人的故事,就不得不回到2017年。
2017年是老崔的本命年,他经历了“高光”的时刻:凭着“寻找吃面父子”的温情故事获得了一个基金奖励的5000元诚信奖金,面馆也被更多人熟知。2017年又是百味杂陈的一年,经历了一年三次关店的他心情复杂。
也同样在这一年,木影被老崔的故事感动,老崔用面传播温情,对广告人来说,用创意也可以。他跟团队决定助老崔一臂之力,经过多次头脑风暴,最终以“来自西北的硬汉子,做出了济南最温柔的面”为题,为老崔的面馆做了创意和Logo。赶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更多的人知道了老崔的故事,这把助力,给了老崔坚持下来的动力。
老温感慨着,老崔来自陕西,木影老家是南部山区黄巢,自己则来自招远。三个村里出来的“穷亲戚”,相聚济南,因为这一碗面的缘分,相熟相知。木影觉得,老崔是个农民,他有田间地头里最质朴的真挚,这份真挚,成了这个时代里奢侈的事。换到老崔眼里,他则无比珍视这两个与他“底色”相同的兄弟。
每次开业,老崔都延续着他从大明湖店开始的惯例:开业当天,给新客人送饮料一罐,给老朋友送饭票一张。这次在姚家开业也不例外,此外他啥宣传也没做,这源自他对品质的绝对自信。
姚家新店的墙上贴着一张红纸黑字的“好久不见”,这出自温涛的手笔。老崔感慨着,木影喜欢说的那句“见面,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到了今年果然成真了。疫情期间,2月24日,老崔夫妻俩乘坐高铁回到济南,等到店里的伙计们也出了隔离期,转眼间就到了3月下旬。温涛在公众号里记录了这个场景:复工前一天,全体人员到齐,大家在玉函店碰头,年轻的厨师们跟老崔拥抱,不忘喊声“崔叔”,仿佛久别的家人。
厚道济南,厚待老崔
很多人不明白,外地人来济南开店打拼的人不计其数,同样在异乡做着家乡味道,为何只有老崔成了体现济南温度的标志性人物?
老崔顿了顿,没有直接回答,却提起了他年过七旬的母亲。这个只上到三年级、勉强识字的女人,对儿子的教导都是“驴驹子不跟马驹子跑”“宁给好心,也不给好脸”这样的大实话,却给他立下了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他心中笃定:“热爱家乡的人,是值得信赖的。”
在木影看来,老崔胜在一点:他会表达。跟只站在厨房里闷头做面的人不同,他懂倾听会交流,能给一家面馆带来情感的气息。十多年时间里,老崔有着“老少通吃”的本领:有的客人遇到坎儿了,来找老崔聊;想换工作了,他给提提意见;结婚生子了,也给他打个招呼。
2004年,老崔刚到济南卖米皮,两块钱一碗。2015年,赶在房价上涨之前,老崔拿着开面馆的第一桶金,在舜玉南区买了套百十平方米的房,每平方米一万元出头的房价让老崔觉得“买着(zháo)了”,奔波十年,他终于在济南扎下了根。
其实来济南之前,他曾在河北的一个城市待了几天,灰蒙蒙的天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继续往东走,等到了济南,有山有水,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想起了家乡的秦岭。济南人包容、随和,在济南,他有家的感觉。
老崔知道,有的客人爱说:“吃面见不到老崔,就吃得不痛快”“有什么不开心的,吃碗面就好了”。他因而常说,自己在济南被厚待了,在陕西体会不到的情意,在济南却变得游刃有余。如今成了“网红”,老崔却觉得越干越害怕了。“必须把每个细节做好”,他这么跟伙计们说。
中秋这天,店里不是很忙,老崔招呼伙计们一起过节,大家在店里炒了些菜,喝了点酒,算是庆祝。思乡心切的他即兴作词一首:“泉城云低垂,细雨如锥。中秋之夜无清辉,遥寄安好可凭谁?思念成堆。”
木影认为,从“见面是一件奢侈的事”到“美好一面”,老崔的面从来都不止是一碗单纯的面,而是传达了超越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希冀。
一座城市用它的宽厚和温度,留住了这个外地人;一个外地人用他美好的一“面”,又给这城市平添了几分温度。
人与面,是互相成全的。(新时报记者薛冬)
新闻推荐
庆丰包子铺大门紧闭今年上半年餐饮企业过得并不容易,海底捞、九毛九等大型餐饮连锁品牌面临大幅亏损,多家餐饮企业传出闭店...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