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把京胡只用一周,原料却要准备三年老匠人坚守百年手工制琴技艺

济南时报 2020-07-26 13:48 大字

制作中的琴构件和成品琴 杜长江在“祖传”工作台前忙碌 新时报记者吴圣男 孟天宇 摄

漫步在历下区双忠祠街的青石板路上,传来阵阵胡琴婉转悠扬的曲调,附近的街坊邻居知道,这是老杜又在给新琴调音。在黄墙黑瓦的映衬下,“百年琴铺”4个大字显得格外有年代感,饱经风霜的木质牌匾似乎诉说着这间琴铺历经的风风雨雨。杜长江自幼受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从20岁起接触制琴,如今已是技艺精湛的琴师。杜家祖孙三代经营琴铺百余年秉承着一份匠人之心,将这份传统技艺流传下去。

街头小铺里有家百年制琴作坊

双忠祠街两侧店铺林立,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街角这间小小琴铺。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子内隐藏着一间小小的“制琴工厂”。在这里,杜长江通过纯手工的方式,制作出极具文化底蕴的传统拉弦乐器。

走进琴铺,最先入眼的是杜师傅的工作台。这是一张透着沧桑的老式木桌,长度约有1.5米,两个抽屉上还绑着铜线。桌上摆着不同型号的锉刀、钢尺以及未制作完成的琴筒和琴轴。工作台的上方挂着20余把成品琴,除了常见的京胡、二胡外,还有坠琴、月琴等行家才能分辨出的拉弦乐器。工作台的一侧还挂着一张蟒皮,蟒皮旁边是由马尾和竹子制作的琴弓。

“现在的科技确实很发达,但是做琴我还是选择传统手工方式。”杜长江告诉记者,他的琴铺内光是制琴工具就占了一大半。“现在来我这里的,除了买琴的还有修琴的。”杜长江介绍,他的琴铺中偶尔也会来些老琴友,将出问题的胡琴拿来他这里维修、保养。

“杜家的琴铺最早在鞭指巷里,那会儿鞭指巷里面有不少做琴的。后来做琴的变少了,我这个店也搬过几次地方,最后就定在这里了。”杜长江说,即使琴铺换过几次地址,但依旧会有熟客找上门来。“一定要用手艺说话,做得好修得好才会有人找你。”制一把琴的竹子要准备三年

做胡琴的用料十分讲究,拿京胡来说,琴身主要由琴皮、琴杆、琴筒、琴轴组成,最主要的原料是竹子。

“每一根竹子都是经过我精挑细选,它的粗细、长短、韧性直接影响着一把琴的好坏。”杜长江从架子上拿起一把做好的京胡,抚摸着黑色的琴杆介绍道。“我选的都是福建闽侯的紫竹,做琴杆的竹子要三年以上,五节长度在70厘米左右。”他转身拿起桌上一截已经去皮的竹筒放在手中轻轻敲动:“用来做琴筒的竹子起码得五年以上,而且得是根部七八厘米以上的那几段竹节。”

京胡制作起来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但是备齐材料,可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成。

据了解,用来做琴杆的竹子要在每年春天进行烘烤,连续烤三年才可以使用,琴筒更复杂,先要将带皮的竹节放入清水中蒸煮,再经过烤制和去皮后,根据需要处理薄厚。

最关键的琴皮,则要用汉口一带的乌鞘蛇皮,而且只有尾部的蛇皮能用。洗净、泡水后,再用鱼鳔猪皮鳔等多种物质熬制而成的粘合剂将蛇皮固定在琴筒一侧的开口处。

将琴杆用烫条烙出孔穿装上琴轴,再在琴筒上掏出音孔,组合在一起装上琴弦,这才算基本制作完成。“即使有打磨十年功底,也得三年才能制得一把好琴。”杜长江说道。

传统制琴手艺面临传承危机

除了制琴,杜长江拉起琴来也是一把好手,平时他总会在琴铺里忙里偷闲练上一曲,放松一下心情。祖孙三代中真正会拉琴的只有杜长江。

“我爷爷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在北京琉璃厂学习传统做琴工艺,后来又把手艺传给了我爹,我从小就帮着家里拴琴弓,撸马尾,20岁正式学艺。”杜长江告诉记者,从爷爷辈传到他这里已经有100年多了,三代人一直沿用着老工艺、老方法,不敢有丝毫改变。

杜长江的工作台,便是琴铺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这个桌子没有一根钉子,全部采用榫卯工艺制作,是杜长江爷爷传下来的。“我爷爷就是在这个桌子上做琴的,你别看它破旧,它可比现在很多家具都要坚固。”说着杜长江拉出抽屉,向记者展示榫卯结构。

“只不过现如今我也不知道要把这桌子和制琴手艺传给谁了。”说到这儿杜长江长叹了一口气。

据了解,在济南的鞭指巷和芙蓉街,曾有多家做琴的铺子,如今却只剩下他们一家坚持纯手工做琴,已经耳顺之年的杜长江,正在为传承发愁。“手艺人是永远发不了大财的,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很浮躁,耐不住寂寞,不愿意学习,如果有人想学,我会毫无保留地传授,决不能让这项传统弦乐器制作技术失传。”

(新时报记者吴圣男 孟天宇)

新闻推荐

济南百万台太阳能热水器有了专业“医生”

本报7月25日讯(记者刘文忠)全国首个太阳能维保中心日前在济南成立,济南市百万台太阳能热水器有了专业“医生”。我...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