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观点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重要意义。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培育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建立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的工匠制度。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传统工匠古国。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建筑、陶瓷、纺织、冶炼、水利等诸多领域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这也促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传承技艺的同时,形成了悠久的工匠文化,并在中华悠久历史中不断流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当下,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涵养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尊重工匠、崇尚劳动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珍视工匠职业,尊重工匠劳动。在我国古代,工匠被称之为“百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地位的重视,一些能工巧匠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被时代流传与推崇。比如,鲁班、李冰父子、张衡、祖冲之等,都是令后人传颂的“能工巧匠”。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社会地位的认可,也使古代工匠们更加珍惜重视自己的工匠身份,更加努力地用毕生精力和心血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中尚且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观念和心态,认为工匠只是体力劳动者,这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精神营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视工匠、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正确认识工匠劳动的重要性,工匠形象的可爱可敬,树立劳动不分贵贱、行业不分高低的平等职业观,为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奠定社会基础。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所内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是古代工匠们的至高追求。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也推演至其他领域,如“庖丁解牛, 技进乎道”、贾岛“推敲”二字的斟酌, 逐渐形成了治学立德的哲学态度。《考工记解》中“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微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之”,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日积月累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品格。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十分精细的程度,也显示出古代工匠们对艺术创作的无限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职业精神。
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产生敷衍了事、急功近利、焦虑不安、浮躁气盛等不良心态,缺少了追求极致和臻于完美的执着和专注,严重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大力倡导“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困难所惧,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建立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的工匠制度。“物勒工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运用最早的质量监管方式,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过程中。就是在我国古代,官府强制要求器物制造者将工匠名字、监造者、生产机构,甚至制造日期、数量、器物编号等信息铭刻在器物之上,以便官府对官员和工匠的绩效进行考核。“物勒工名”作为我国古代相对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产品质量,加强了古代官府对手工业生产和工程建筑质量的监管。
当今社会,针对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时常出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严控质量的工匠制度体系,不断改进质量监督管理,完善对产品质量、性能、安全等方面的硬性规范,形成一种督促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倒逼机制。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物勒工名”的做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形成全方位的职业道德约束,助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本报5月30日讯(记者刘芳)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今年济南市将全面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年内济南...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