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就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百花洲已成为传承人在济南的“理想国”我在济南百花洲做非遗

济南时报 2020-05-30 14:06 大字

很多老济南的记忆里都有这样一个场景:“锔盆、锔碗、锔大缸……”锔匠挑着家伙事,敲着铜锣,走街串巷地吆喝;铺子里的银匠也不甘示弱,眯着眼,精工细作,想要敲打出轮廓完美的壶具;一旁捏面人的伙计,三五下手里就生出逼真的形象……人们怀念这样熙攘热闹的生活。如今记忆中的片段换了场景又回来了。大明湖畔的百花洲,各式绝活儿的非遗传承人聚集在此。告别了传统的“市集style”,他们在这片“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院落里,心无旁骛地坚守着匠心。

作为济南最核心的地段,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百花洲”)为非遗传承人打造了一个“理想国”。2016年6月1日,百花洲一期项目正式开园,同时开始对外“接收”非遗传承人,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们由散落到聚集,从幕后走到“台前”,他们有了大施拳脚的一方天地。虽然院落几经更迭,手艺人也有进有出,但坚守在此的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聚集效应初现。

有水有景有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经过4年的发展,百花洲成为手艺人向往的“宝藏地”,而“找非遗传承人来百花洲”,已逐渐成为人们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一枚锔钉开启的修复美学”

百花洲街东北方向有条小河,名叫“芙蓉溪”,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就在小河北侧。与芙蓉溪南岸的烟火气不同,这里是安静的,但沉下心来,人们似乎能听到与静相协调的响声,悠扬婉转的古琴声、夹杂着敲打银器的锤锤声、拿烙铁在葫芦上作画的摩擦声……

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殿文的工作室在工作站一层的技艺馆。“灾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年代,有一门手艺便有了饭碗。赵殿文家传的“饭碗”便是给人补“碗”。这说起来简单,实则很见功夫,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锔瓷的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随后便是“打孔”。中国人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就是“金刚钻”的由来。打孔实则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手要拿得稳、对得准,瓷器薄,不能打穿,孔还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更体现匠人智慧的是,打上锔钉后,为了防止器皿漏水,锔匠不用任何化学品,而是拿鸡蛋清填缝补漏。

赵殿文是2019年年初来这里的,他此前有个小工作室,可谓是“藏在深巷人未知”。来到百花洲后,更多人来找他锔器皿了,人们都是寻着他来的。“有些老人,家里坏了茶壶,用习惯了舍不得扔,他们打听到谁会锔东西,就来找我锔起来,按钉计费,花费甚至高于茶壶本身的价值。”赵殿文说,有些器皿,经过锔匠的修补,还能超出它本身的价值,用现代化的语言形容就是“一枚锔钉开启的修复美学”。

“如果没来这里,我可能坚持不到现在。”赵殿文说,如今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传承人们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与大众“见面”,才能更好发展。百花洲是济南最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为传承人免费提供工作场地,无疑是最大的展现窗口。

非遗传承就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顾问张冰看来,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它不仅体现在非遗商品上,更展现在可见、可参与的生活中。

手艺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在银铜器皿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庆峰看来,传承人们在百花洲的聚集效应已经凸显。不仅是商品的售卖,还体现在作品技艺的切磋上。

李庆峰来自德州,祖上曾创办了银器字号“庆馀堂”,后因时世变迁,几度濒临失传。“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他传承了这个手艺。李庆峰钟爱银器,更认为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近年间,随着机械银壶的低价涌入,手工银壶的生存空间再次被挤压,发展艰难。在此情境下,李庆峰一直传承百年家族技艺,2019年9月,他来到百花洲。

“手工制造银器工序繁琐、周期长、难度大。”李庆峰说,打造一把日常的银壶,就要十多天,其间要经历十几万次的人工捶打,淬火十几次。手工打造的银壶,素朴雅致,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里是手艺人聚集地,但我觉得更像个开放式的博物馆。”在百花洲时间长了,李庆峰结识了其他的传承人,他发现传承人之间不仅有精神上的共鸣,还可以进行技艺上的切磋。“你看,像银壶把手的制作,我虽然也会,但肯定没有专门做草柳藤编和结绳的传承人做得好,我找他们合作,作品会更精湛。”

十几岁时,庞昌山曾经拜师学画,在从事葫芦烙画之前,他的经历很丰富,但兜兜转转后,他发现自己依旧放不下画画。“在纸上作画的人太多,没法养家,不然就画葫芦吧。”他开始拿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后来作品越来越受欢迎,他索性专门从事这一行。他是百花洲最早一批进驻的手艺人,从2016年6月至今,他渐渐感受到这里人气越来越旺。如今在“葫芦馆”,人们时常能看到抱着葫芦烙画的庞昌山。

除了能给自己的烙画手艺扩大宣传外,庞昌山更看重手艺人之间惺惺相惜的陪伴。“原来自己在家干,从早到晚,身边连个人都没有。”庞昌山说,现在画累了,抬头看看窗外有游客,心里想着这座建筑里还有其他人一起,就不孤独了。

非遗产品也要接地气

淄博刻瓷技艺传承人齐征也是最早来百花洲的手艺人,她清楚地记得,4年时间里,她在园区搬了6次家。“有一回在后宰门街碰到一个顾客,她说想找我买盘子,她原来在3号院见过我,后来再去,我已经搬走了,她就怎么也找不到我了。”齐征说,最 开始这里设施不算完善,后来逐渐安了空调、统一了陈设,条件越来越好了。

非遗一方面要传承历史,一方面也要创新,一定要从传统走出来,揉入现代的元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里面,让作品有底蕴和情感。来到百花洲后,齐征也改变了一些想法,“原来只是闷头刻瓷,到百花洲来才算是跟市场结合了,才发现非遗产品也要接地气。”为此她做了一些衍生产品,虽然衍生品迎合了市场,但也是千锤百炼的手工精品。这里对手艺人不设限,有些人来了,觉得不合适又走了,新的再补充进来。园区项目、布局虽不时更迭,但运营者考虑更多的是整体发展,有序的管理,为的是更好地搭建手艺人跟游客之间的桥梁。

纸翻花的手艺人笑眯眯地表演着,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试一试,不买没关系”;头发花白的老两口小心翼翼地拿着裂开的紫砂茶壶,找赵殿文锔起来;对古琴感兴趣的年轻人,也寻到这里观摩试弹……老老少少们把目的地选在这里,找找新鲜事,听听泉水声,看看好风景。(新时报记者薛冬)

新闻推荐

济南公交与晋城公交“云”签约各推5条特色旅游线路“尝鲜”

时报5月29日讯(记者柴颖颖)29日下午,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晋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联合举行了战略合作“云”签约。目...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