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最南山

济南时报 2020-03-16 23:56 大字

□吴延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南南部山区山山水水、坡地梯田,使得这里的人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饮食,其中最南山的一定是茶汤了。

茶汤无茶。茶汤后面加一个“粥”字,我感觉就更好理解茶汤了。茶汤的主要原料是茶汤面,实际上是炒制的小米面。将小米面放在锅里文火慢炒,就成了茶汤面。做茶汤(粥)时,先取适量的茶汤面在碗里浸泡,同时将锅里的水烧开煮沸,将浸泡的茶汤面搅匀倒入锅里,开锅即成。茶汤做成,满屋子里飘溢着特别的茶汤香。

对于山野村民来说,饮食吃饱为至上原则,然而做茶汤却出奇讲究。小米一定是坡地梯田靠天长成的当年新谷子碾出的新小米。在小米碾成小米面之前,一定要先净米、“粉”米,用簸箕簸净谷糠,加入少量的水使小米受潮,再闷上半天,这实际上是让小米发酵的过程。“粉”过的小米过去使用石碾或石磨加工成小米面,今天使用电磨了,人们总还要追问一句是不是细箩。

炒茶汤面不是任何季节都可以的,一定是在腊月,只有腊月的茶汤才出味。炒茶汤面时,谁来烧火,谁来炒制,可不是乱来的,一定是家里有威望的二老合作,一位点燃柴草,慢慢拉风箱,小心翼翼地控制火苗,烧成不疾不徐的文火,另一老凭借着经验,根据锅温,适时把小米面放入,放入量不能多不能少,过多则不易炒匀炒透,过少自然是炒不着。翻炒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慢,火候把握不能过也不能欠,炒过了变黑发苦,粥不凝汤,还有股烟熏味,炒欠了则与普通的小米面粥没有什么两样。炒好的茶汤面一定是泛着特有的香味,有着特有的色泽和手感。炒制一锅,大约需要个把小时,是凭借经验且费时费力的活计。正因如此,不是任何人都会炒茶汤的,有的人生怕自己炒不好,往往请人炒制。

做茶汤粥同样讲究。做茶汤,可以简单,可以复杂。水开后放入浸泡好的茶汤面,再等沸锅即可,这是简单做法。复杂做法则是水中加入豆腐丝、花生碎、黄豆芽、核桃仁,一样或几样,待开锅后放入浸泡的茶汤面,再文火慢煮,出锅前还要加入菠菜或香菜,加入适量的食盐,味道更美。

寒冬腊月,新春佳节,外面飘着雪、刮着北风,做一锅茶汤,家人围坐,每人一碗,暖暖的,其乐融融,真的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老人说,夏天茶汤能败火,因此会留下一点,等到夏天食用,这无疑是在强调茶汤的药用价值了。

过去小米收成有限,做茶汤又比较讲究,工艺繁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做,有些家庭做一点,除了自家食用,还会把这种稀罕的“好东西”礼送亲朋好友。现在已经少有人自家炒制了,但每年春节,我还会收到亲戚送来的茶汤,自然是满心欢喜。有一年,一位亲戚送来的茶汤竟然添加了碎碎的核桃仁,味道自然更加丰富独特。

茶汤无茶,为何叫做茶汤呢?茶汤与茶有没有关系呢?这种传统食品起源于何时?似乎没有人说得清楚。

茶汤起源于唐代,与茶有着重要关系。唐代,饮茶(吃茶)的方式是煎茶,这在陆羽《茶经》中有明确记载。唐朝生产的是饼茶,煮之前要先把茶碾成粉,过箩筛,等到水沸后进行煎煮。可能煮出来的茶汤苦涩味道较重,多以香料(胡椒、姜、桂皮等等)和盐来调制。当时喝茶的方式跟喝汤是一样的,用勺子舀出来,再往茶碗里添加调味品。吃茶在唐代已经非常盛行,但当时茶主要是贡茶,产量少,交通不便,价格昂贵,有一两黄金不籴一两茶之说。即使到了宋代,欧阳修还感叹,黄金易得茶不易得,好茶有钱买不到。因此在唐代,茶是真正的奢侈品,饮茶是典型的贵族消费,一般人只有仰慕的份儿了。

茶汤来自于寺庙,茶的发现、推广和盛行,与佛教传播、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茶,具有提神属性。寺庙僧侣有“午后不食”的习惯,今天有些人为了健康减肥“午后不食”,不吃晚饭,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寺庙僧侣的“午后不食”,不是真的不吃晚饭,而是不做晚饭,晚饭是把中午剩余的饭菜吃掉,而夜间念经打坐饥饿困乏之时,喝茶以充饥提神。南部山区,北魏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有黄花山北魏石窟为证),到了隋代寺庙出现,唐代进入佛教鼎盛时期,神通寺、灵岩寺、合龙寺、普门寺、南泉寺、宏福寺、大佛寺等寺院众多。因茶不得满足,僧侣便仿照当时的煎茶方法,采用当地产的小米来取代茶,于是便有了独具特色的茶汤。这一饮食习惯从寺庙流传到民间,走上普通人家的餐桌,成为舌尖上的美味。

至今,南山每家每户仍在使用的砸蒜泥的石臼,老百姓就叫它“茶臼”,加工中草药的药碾子,老百姓还叫它“茶碾子”。其最初的用途,一定是用来把饼茶加工成粉末的,或者是民间沿用了寺庙的叫法。

这就是最南山的茶汤,茶汤无茶本有茶。

新闻推荐

以党建为纽带牵起拆迁村、企业、园区城乡融合拓宽村民致富路

中德企业合作区韩福序,23岁,济南高新区遥墙街道徐寨村村民。从齐鲁工业大学取得专科学历后,韩福序应征入伍,退伍后回...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