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集 年味越来越淡,年集越来越少职业赶集人的营生连续剧,演到了第几集?

济南时报 2020-01-17 13:54 大字

在仲宫大集上,当了16年赶集人的“酱菜姐”刘云对着镜头挥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新时报记者刘玉乐 摄仲宫大集回头客带着自家罐子来“酱菜姐”的摊位前买豆瓣酱每隔几分钟,就有回头客来购买刘广明的麻汁、香油。

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刘玉乐 摄

卤肉味醇、炒花生香、酱菜咸香……大集上每挪动三五米就有一股特有的味道扑鼻而来;红灯笼、红对联、红衣服……每挪动三五米就是不同的景致映入眼帘。在没有商业综合体,没有超市的过去,大集就是一方百姓的超级大市场,吃穿用可以一站式解决。

而年集更是其中特别的存在,它承载了几代人对于年的回忆,赶了年集才算过年。

年集上,除了十里八乡的乡亲,还有职业赶集人。他们熟记每个逢集农历的日子,有固定的摊位,有不少回头客。有的人,甚至将营生传了一代又一代。小年前夕,记者走近这些职业赶集人,感受他们为了生活的付出和奔波……

赶集人:“香油哥”集龄:36年

手艺传了四代,线上线下都挺忙

1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一),仲宫大集,叫卖声此起彼伏。“香油!麻汁!纯小磨香油!”刘广明的摊位前围满了人,他身后的石磨转动着,麻汁顺着沟槽缓缓流出。

“他家的香油、麻汁都是石磨磨出来的,特别香。”不知谁这样说了一句,顾客们闻声而动:“给我来一瓶香油”“我要两瓶香油、一瓶麻汁”……

刘广明被唤作“香油哥”,并非浪得虚名。他家香油和麻汁纯、香的秘诀在于坚持传统石磨工艺,且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制作工艺传到我这儿已是第四代,所有工序严格按照祖辈的要求进行。”他说。

制作香油的工序有选料、水洗芝麻、炒芝麻、磨浆、热水分离、踅油、沉淀等。“一瓶好香油最重要的环节是炒芝麻,芝麻炒得好坏,决定香油的香度和纯度。”刘广明说,当然其他工序同样马虎不得。

“就是全教给你,做出来的香油也不一定‘香’。”说这句话时,刘广明颇有底气,这是他能在大集上立足的“根本”。

从21岁时跟着父亲,到现在自己当家,刘广明赶集已有36个年头。“现在六天赶三个集,两次仲宫大集,一次二仙集。年轻时每天赶一个,最远去党家那边。”赶集成为他的职业,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赶集人哪有不辛苦的,早上6点出摊,风雨无阻,我们挣的就是辛苦钱。”有一件事,刘广明始终记着,“那天下大雪,我开车去赶十六里河的集,因为路滑,刹车太急,车头180度倒转,差点翻了车。”

除了辛苦,“香油哥”也有不少委屈,“有的人买了香油,没给钱说给了,有的甚至拿着别家的香油来找我换。”现在说起来,他只当笑谈了。

香油和麻汁的利润并不算高。“一瓶仅挣一两块,熟客挣得更少。赶上好集,一天能卖100多斤,利润200多元。”但刘广明对品质从不糊弄,“祖辈传下来一句话,做生意跟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只要把质量做好了,生意自然就好了。”

下集后,记者来到刘广明家中,见到了两盘重达千斤的石磨。屋外,他的大儿子刘运才正忙着炒芝麻,只见炉火正旺,芝麻在特定的容器内翻转,飘出阵阵芝麻香味。“手艺传给了大儿子,还将一代代传下去。”刘广明很笃定。

赶集人也赶时髦。刘广明一家开了网店,“想要将生意做下去,各种途径都试试。”他准备申请注册商标,把产业做大,让更多的人吃到纯正的石磨香油、麻汁。

算下来,刘广明一家的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虽然辛苦点,但我很知足。”他说。

赶集人:“酱菜姐”集龄:16年

拉酱菜的车从三轮换成了汽车

与“香油哥”一个摊位之隔的“酱菜姐”刘云,从定了亲就开始跟着婆家一起赶集,一赶就是16年,“我算是继承者,我婆家一直做着酱菜生意。公公年龄大了,就将生意给了我们。”

刘云的摊上摆着40多种酱菜,五颜六色很是好看。她的午餐也往往就着酱菜解决了。“人多了,哪顾得上吃饭。”她说,赶集人的午餐基本上都是“对付”,萝卜条和大咸菜头是她的最爱,“买几个馒头,夹上咸菜,好吃。”

刘云的公公张宝仁做酱菜生意20多年,拉酱菜的车从脚蹬的三轮车换成农用三轮车,再到汽车;这20多年,光是时风牌三轮车就换了5辆,最后一辆还在家里。大集见证着他们一家的生活变化,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市开始卖酱菜,甚至馒头店也开始捎带着卖。”城里的大集慢慢减少,张宝仁有些感叹,职业赶集人的市场越来越小,生意也不如以前红火。

刘云没想过放弃,她现在五天能赶四个集。当问起为什么还在坚持,她直言,赶集离家近,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挺好的。“还有老主顾,不能让他们白跑。”她说,做生意就是讲个和气,笑对顾客,和气生财。

赶集人:“对联爷爷”集龄:只赶年集

不囤货不图挣钱,图个乐儿

年集一般从腊月中旬开始,这时人们要开始筹备年货,所以岁末是所有赶集人认为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们早上四五点钟装车从家里出门,七八点钟就已经理好了货,等着早早赶集的人光顾。

60岁的高宝山只有在过年时才出来卖对联、“福”字、灶神爷、年画、窗花,平常则在家种种地,看看孙女,“不图挣多少钱,图个乐儿。”跟记者介绍的时候,他5岁的孙女在身旁转来转去:“爷爷,我想吃糖葫芦。”“爷爷,给我水壶。”

“家业年年好,财运步步高”“平安福到家,如意财进门”“和顺平安迎百福,鸿运连年纳千祥”……高宝山把所有自己售卖的对联都写在一张纸上,便于顾客挑选,“选好了我就去拿,有红底黑字的,有红底金字的,都好看。”他认定,“百货中百客”,指不定什么对联就入了什么人的眼。

小李是放寒假来赶集的,他卖的是小孩的玩具,售价不高,进价也不高,这样就能控制成本,就算卖不出去也不至于搭进去很多钱。这和高宝山的想法一样,不做囤货的生意,就算卖不出去还可以送给亲戚邻居。

下午两点,按照往常,大集上的人该散去了,但年集不同。寒冬腊月,年集作为一年中最赚钱的节点,持续时间更长,流水更大,很多摊铺到天黑才收摊。

收了摊,日历就又翻过一页,刘广明、刘云这些职业赶集人明天又将奔赴另外一个大集。

(新时报记者谢苗苗 牛伟密 柏凌君 刘玉乐)

新闻推荐

济南市教育部门组织了一场“特殊”考试,要求校长们苦练“内功”36所直属学校校长现场述职交“答卷”

1月16日,济南市教育局对直属学校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考核,36所学校校长现场述职,阐述学校业务目标和创新创优项目,...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