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信任的郎中书记
女报记者 孙墨琦 通讯员 闫真
进村的路修平了,入户的红砖整齐了,10公里的生产路通了、田间的大棚建好了……如今的平家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老有所乐、少有所依。而这样的大逆袭,平家村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俺们村这几年变化可大了,路平了、灯亮了、桥通了,喝上自来水了,下雨下雪不用蹚泥巴了,也用上冲水厕所了……好的地方多得说不过来,这些都得感谢第一书记,可给俺村老百姓操心下力了!”这是众多平家村村民的心声。
而这位老百姓嘴里夸、心里想的人正是济南市卫健委选派到仁风镇平家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东光国。
“找准‘病灶’才好‘对症下药’”
“干扶贫工作就跟看病一样,要想把工作做好,得先把村子的情况吃透,号准脉,找到村子穷的‘病灶’才好‘对症下药’。”回顾两年的扶贫路,东光国感叹道。
平家村属于省定贫困村,全村共有耕地2600余亩,其中大棚约30亩,果树约300亩,其余均为旱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上世纪八十年代种植的山楂和苹果林树龄老化严重。村里的300余户居民,多是留守老人、儿童,中共党员18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10人,第一书记及大学生村官各1人,平均年龄58.3岁)。每年村集体收入为零,无村办企业,集体经济与个人经济均不景气。
“平家村在前任第一书记的大力帮扶下,产业项目、基础建设底子比较扎实。”提前做了功课的东光国,刚到村后并没有急于铺开工作,“先串门”是他定的首要工作,村里的巷尾田头都有了他的身影,35户贫困户更是逐户耐心细致地走访,了解掌握其家庭情况、致贫原因、所需所求,罗列出缺项和不足,对贫困户按照年龄、劳动能力等进行分类。“村民的事无小事,一垄地一粒米都来之不易,都是他们天大的事。”走访的那段日子,东光国密密麻麻地记了一本子,更是连夜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为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奠定了基础。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这个村子很多贫困户存在的问题,要想脱贫就要让他们的健康有保障。”东光国介绍,要让贫困户更多地了解扶贫政策,更好地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对此,他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健康指导,反复讲解医疗扶贫政策,并多次协调市卫健系统女医联专家团、市传染病医院、济南医院等单位进村开展健康义诊,使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省、市级专家的医疗服务。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自从东书记来村,领着我们重温入党誓词,还带着我们外出参观战役纪念馆,‘七一’还到家里送茶叶慰问!真是用心了!咱们得做好表率,不能给党丢人啊!”东光国进村后,一系列措施强抓党支部建设,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王传信受益颇深。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东光国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把强化党的基层堡垒建设作为脱贫工作的切入口,坚持以“主题党日”为抓手,持续强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村班子及党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明显提升。为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让村班子办的事更符合群众的现实需要,他把党支部会和村民议事会合并召开。农忙季节,他怕影响村民白天劳动,就把会议安排在晚上,在天井里、大树下,坐着马扎,摇着蒲扇,与大家交流谈心,共议村事。慢慢地,老百姓对村班子越来越认可,越来越信任,各项工作也得到了更好地落实和推进。
“现在村里有啥事,也都和我们说道说道,有些事我们提的意见,大队里也都能听进去,办了不少实事,不孬啊!”问起村里群众对村班子的看法时,村民这样说道。“路通了村民的致富路就通了”
如今进村的道路宽阔整洁,遇到下雨天,旁边的排水沟也会迅速把水排走;村里的孩子再也不用为下雨天怎么去上学犯愁,通往学校的路不再尘土飞扬、泥泞不堪;村民们开着小车就能到田间地头,收货运输的生产路畅通无阻……
时间回到2017年麦收时节,东光国刚一进村,就被十几名村民堵在了村口,“俺们地里的麦子都熟透了,就等着收割了,现在那边的路堵着过不去!天气预报说可能要下大雨,东书记你快帮忙解决一下吧!”村民们焦急万分地赶来向他求助。
东光国第一时间赶到麦地,认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耐心细致地沟通处理,当天下午就打通了道路,保障了村民的收成。“路通了村民的致富路就通了。”东光国深深地意识到,自此他开始整合资源,找出村里的问题路面一并翻新。
平家村通往许家村的一条路,是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因为年久失修,晴天走一身土,雨天走一身泥,村民们都期盼着能早些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尽快完成道路建设,东光国一日自驾奔波200余公里,跑项目资金、跑招标手续,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而进村的道路也是如此,刚上任时,因为一场雨,村口泥泞不堪,还有一些垃圾堆在一旁,汽车无法经过,东光国只能挽起裤脚蹚泥进村,也就是那时他下定决心修路,亲力亲为跑项目。在各方努力下,进村的路很快就修好了。
像这类设身处地想问题,亲力亲帮村民的事情比比皆是。村民李某1万多元的医保费用无法报销,东光国知道后主动与市区医保部门沟通协调,为其解了燃眉之急;80多岁的老大娘房屋破旧,二话没说东光国立刻行动起来帮她改造危房;街巷硬化时,他与村干部多次到现场参与并积极发动村民义务出工,用最短时间完成了铺设任务,节约人工铺设费用3万余元……类似的大事小事,只要老百姓张口,他都会想尽办法去帮助解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之前村里的贫困户史兆兴总是躲着东光国走,现如今提到东书记连连称赞。原来40岁的史兆兴和老母亲一起生活,常年仅靠种植几亩地维持生活,整天在村里转悠,村里人劝他出去打工多赚点钱,他却总以要照顾老母亲为由,推脱不去。东光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和他谈心交流,鼓励他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同时为他联系企业寻找工作岗位。耐不住东光国一次次的“磨”,史兆兴终于出去找了个厂子打工,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
如今已经脱贫的史兆平提及东光国也是啧啧称赞,“东书记可是村里老人的贴心人,刮风下雨了,来看房子漏不漏;生病了,来看治得怎么样,医保报没报;天热了,来送喝水的杯子;天冷了,来送取暖用的蜂窝煤;米、面、油,每年送好几回。”
“脱贫不是一户两户的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有做到村民心里,带着他们真的挣到钱,能够稳定地挣到钱,才能算脱贫成功。东光国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只有让贫困户有了“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和决心,才能真正摆脱贫困。为此,他发动后方单位同事,协助群众销售扶贫大棚的农产品,鼓励贫困户史长木增加养羊的规模,用好宣传“法宝”加强政策指路等,想方设法地让贫困群体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实现由“我不干”“不会富”到“我愿干”“我先富”的转变,彻底斩断思想上的“穷根”。
如今,平家村在第一书记东光国步步用心、事事精心地“医治”下,已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0多万元,集体年收入已突破20万元,贫困户全部到达现行脱贫标准,“五通十有”任务全部达标,并先后荣获了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他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郎中书记”。
新闻推荐
为谋划好2020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前期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市发改委联合新闻媒体再次征集民意,以期把为民办...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