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掺水 爱心窝心
本报评论员王学义
一段卧底“水滴筹”视频近日引发刷屏,其中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在发起筹款的过程中,只是口头询问,并未核实患者病情、经济情况等信息,并套用模板,随意填写筹款金额,鼓励患者大量转发筹款信息。对此水滴筹回应称,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情况排查。(12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扫楼筹款”引爆舆论,主要因为这与公众印象中的公益相去甚远。而除去按单提成、末位淘汰之外,另据报道,2018年水滴筹曾在济南招聘志愿者,要求必须会写故事,提成是底薪三倍。这难免让人质疑:水滴筹是不是把公益筹款做成了一门生意?
“扫楼筹款”的确“粗暴”,不过人们更多质疑的还是审核流于形式。对此,水滴筹在随后的公开回应中表态,会对违规的个别线下人员给以严惩,同时称会做好审核,强调公司拥有“社交网络传播验证、第三方数据验证、大数据”等验证手段。客观而言,水滴筹方面的回应也算迅速,但仍然无法让公众放心。
事实上,水滴筹并非公益组织,其所属的水滴公司是一家经过多轮融资的商业公司。水滴公司旗下拥有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三条核心业务线。对于发起人的筹款,水滴筹的口号是“筹款不收手续费”,但从发起众筹到提现之间,这一期间的钱款都在水滴筹平台上,形成的资金池可以带来利润。同时,免费模式为水滴筹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会以跳转或链接的方式,将用户引流至水滴互助或水滴保,引导用户购买商业保险。据报道,水滴互助于2019年3月1日开始收取管理费,管理费为“每期分摊互助金总和×8%”。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作为一家商业公司需要盈利模式,寻求变现无可厚非。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天,这已然是一种常识,公众自然可以理解。但从水滴公司的目前盈利模式来看,要想实现盈利就必须吸引更多的用户,而求助者既是直接的用户,也能带来活跃的流量。正是在这种商业逻辑下,地推人员才会“扫楼筹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松审核。在此次事件之前,水滴筹已多次被爆出过“审核不严”的问题,公众难免担心,只要这种商业逻辑不发生根本改变,恐怕就难免还会有下一次。
公益还是生意,不能“傻傻分不清楚”。必须在二者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既要防止利用平台恶意筹款,也要杜绝把求助者和捐助者当流量。这需要筹款平台自查、反思,也需要监管部门及时介入调查,乃至立法层面也应有所突破。决不能再让此类事件透支公众信任,寒了好人的心。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30日讯(记者王彬)今天中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在龙奥大厦会见了上海黄金交易所副理事长宋钰勤一行。...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