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追求幸福,再次择偶“不将就”,财产处理成再婚障碍 只牵手不登记,“50后”婚恋喜忧参半
□实习生 任秀 记者 李振 报道
本报济南讯 “就想找个朋友做个伴儿,最后能不能结婚就看缘分了。”61岁的韩庆云(化名)征婚3年,如今这个词在她口中已悄然被替换为“找朋友”。记者在10月25日济南中山公园举行的“泉映晚霞”鹊桥会上采访发现,如今以“50后”为主力的银龄婚恋正显现出重视情感需求、敢于追求幸福等积极迹象,但同时,财产处理等现实问题也成为老年人终成眷属的障碍,“只牵手不登记”成为许多老人的无奈选择。
“有合适的就见,前后见面的有七八个,电话微信联系过的有10多个。”说起自己这些年“找朋友”的经历,韩庆云并不避讳。退休后,韩庆云一直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但不独居不意味着不孤独。“有些话不好跟子女说,只能自己憋着,时间长了,心里堵得慌。”在老伴去世3年后,她鼓起勇气再次寻找伴侣。
“‘鹊桥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每年参加的人数都有明显的增加。”活动承办方之一、济南日月坛婚姻服务有限公司销售部主任张迎告诉记者。今年活动报名人数更是突破了500人,首日到场人数超过800人,场面甚是火爆。
银龄婚恋持续升温的背后是全社会日益加深的老龄化。截至2018年年底,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2239万,在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的比例高达60.4%,其中,单身老人户数占比达22.1%,银龄婚恋有着数量庞大的刚需群体。此外,这些年来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也让老人们有余力去追求晚年的幸福。
新一代老人观念的变化催热了银龄婚恋。张迎分析,以前人们觉得只要人老了,就不再有情感的需要了,老人的生活里只有子女和第三代,很少考虑自己。新时代老人身上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眼下老年人婚恋群体中以“50后”为主,这一曾孕育我国最早一批独生子女的群体,展现出较上代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观念,他们的自我意识更突出,步入老年后也更有勇敢追求“夕阳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50后”在寻找伴侣中更倾向于“不将就”。“不仅是找个搭伙过日子的,更要找个真心实意对我的人。”63岁的王君(化名)表示,如果不是各方面条件都满意,就不考虑再婚。韩庆云也说,老年人“找朋友”不像年轻人是“必需品”,能遇到更好,遇不到也不强求。
“不将就”意味着婚恋门槛相对较高。记者注意到,在“鹊桥会”的报名老人信息表上,不仅有随和、有共同语言、人品好等对对方的主观感受的要求,还有收入、房车情况、户口、子女状况、健康状况等现实需求,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年轻人相亲。
幸运找到了有缘人,但更棘手的问题还在后面。一旦老年人再婚,必然面临后续的财产分割、老人赡养等问题,如果不能与两个家庭、双方子女达成一致,很难走向婚姻。“相比年轻人看着合适就结婚,老年人相亲的登记结婚率很低,牵手的多,登记的少。”张迎回忆。这些年来自己介绍成功的老人已有30多对,但真正登记的只有几对,其中的关键就是找不到妥善处理财产问题的方法,无法获得亲人,尤其是子女的认可支持。因此许多老人避开矛盾,选择同居或试婚。
对于银龄婚恋,婚恋专家建议,老年人要摆正心态,对于自己想找一个什么样的老伴,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交往过程中要慢慢发展,多交往几次了解更深入。最重要的是老年人脾气性格、生活习惯都很难改变,双方要互相包容,多关心对方。在财务方面,老人可以在婚前对各自财产进行公证,或是对未来的财产分割、赡养等问题进行约定,提前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
新闻推荐
23岁的闫文(化名)在今年7月的一次求职中,被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拒录。原因只有一个,她是河南人——至少在她收到的...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