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他的朋友们

济南时报 2019-11-24 13:59 大字

□新时报记者 徐敏

谈到沈从文,人们说的最多的是《边城》和他与张兆和的婚姻。每一个作家都是一个丰盈而深刻的灵魂,人们对沈从文的了解应远不止于此。浙江青年作家王道撰文、沈从文之子沈龙朱绘图合作的这本《友朋从文》,从沈从文朋友的视角勾勒出他的传奇人生,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沈从文。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本别具视角的沈从文传记。

沈从文之伯乐徐志摩

“棺木里静静地躺着志摩,戴了一顶红顶球绸纱小帽,露出一个掩盖不尽的额角,额角上一个大洞,这显然是他的致命伤。眼睛是微张的,他不愿意死!鼻子略略发肿,想来是火灼炙的。门牙已脱尽,与额角上那个大洞,皆为向前一撞的结果。”这是沈从文笔下的徐志摩遗容。1931年11月19日中午,徐志摩在济南遭遇空难,沈从文于11月21日下午得知,22日早晨到达飞机失事地点,最后一次见到徐志摩。

作家王道把沈从文和徐志摩的交往称为“诗意的友情”。了解现代文学史上两名举足轻重的文人往来,首先应该理清并不复杂的时间线索。出生于1902年的沈从文比徐志摩小五岁,1925年沈从文第一次拜访徐志摩时,他还是个籍籍无名的文学青年,而后者已是名满天下的新派诗人。两人密切交往的时间仅有六年,这段诗意的友情随着徐志摩遇难而戛然结束。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次年发表了毕生最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徐志摩生前十分欣赏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却无缘读到他最重要的散文诗般的小说《边城》。

1924年,徐志摩实际上已经是《晨报副刊》主编,他对发表沈从文的早期作品起了巨大作用。正是在徐志摩的鼓励下,沈从文才第一次靠写稿维持生活。他还给沈从文介绍认识了很多文艺界的朋友,尤其是一些被称为“英美派”的文学朋友。在闻一多家中举行的读诗会上,徐志摩也不遗余力地引荐沈从文,希望帮助他开拓作品发展的渠道以及社会视野。1928年,靠稿费维持生活的沈从文因为家庭原因陷入经济窘境时,徐志摩又推荐他去胡适创办的中国公学教书。于是,带着一身泥土气息、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成了一名大学老师。

徐、沈两人的交往当然不止于此。王道的考证全面而又客观,他从两人各自撰写的资料中,以及同时代人所涉及两人交往的文字中还原真相。事实上,除了文学往来之外,徐、沈两人还会交流个人感情生活中的苦闷和烦恼,甚至分享着各自的秘密。据说在两人的谈话中,徐志摩还曾说让沈从文以后有机会写写他的经历和故事。之于沈从文,徐志摩既是伯乐,又是良友。

上世纪80年代初,写作《沈从文传记》的美国汉学家金介甫问沈从文:“沈先生,谁先鼓励你写作?我记得是郁达夫。”

沈从文却直接回答:“主要是徐志摩。”林徽因口中的“二哥”

你能想到看起来斯文沉稳的作家沈从文,会因为与妻子离别而哭着跑到梁家寻求林徽因的安慰么?

这样的记录就出现在林徽因好友费慰梅所著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中。沈从文真正走进梁家并且和梁林夫妇交往,正是因为徐志摩的介绍。根据费慰梅记录,林徽因很喜欢沈从文的散文,“他们之间发展出一种熟稔的友谊,徽因对沈从文有一种母亲般的关怀,而他就像她的儿子一样,一有问题就去找她商量,找她想办法。”如此看来,沈从文因为和爱妻离别去找林徽因哭诉,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实际年龄林徽因比沈从文还要小两岁。

林徽因在信中称沈从文“二哥”。不管是当面还是信件,她都耐心地替这位二哥排解生活和感情中的各种问题。“二哥,别太虐待自己,有空来我这里,咱们再费点时间讨论讨论。”“想做的事太多,并且互相冲突时,拣最想做——想做到顾不得旁的牺牲——的事做。”从现有的记录两人交往的资料中,王道认为林徽因是能够理解沈从文所倾诉的情感困惑的,“因为他们都拥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作家思维和诗性的情绪。某种程度上来说,沈从文身上或许有着与徐志摩类同的诗人气息。”王道这样认为。

谈论文学、文学刊物的发展、诗歌的趋势,二人总是有着共同的话题,交往也就愈加深密。1937年国家陷入战乱,沈从文和梁林夫妇一路多次相伴,迁移到了昆明。其间,梁林夫妇经过沈从文老家湘西沅陵时,他还专门致信在老家的大哥对夫妇二人予以关照。而在一路逃难的过程中,林徽因也写了好几封信给沈从文叙述逃难的心绪。

1948年底,沈从文在被打成“粉红文人”后遭遇重重压力,精神几近崩溃。最终梁林夫妇出面解决了问题,并于1949年1月底邀请沈从文去他们所在的清华园家中休养。在王道看来,沈从文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梁家的“特殊的家人”。入住清华园初期,沈从文依旧被精神紊乱折磨着,经过梁林夫妇的悉心照顾和妻子张兆和的一再鼓励,沈从文逐渐恢复了原有的神智和理性。不过在一段时期内,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一度处于“封锁”状态,但林徽因一直怀念着他作品的美好和生动。

1955年,51岁的林徽因因病离世。对沈从文来说,暮秋梦远,故人不再。

惺惺相惜的妻舅张宗和

读罢这本《友朋从文》的大部分篇章,不难发现和沈从文交往的朋友不论是林宰平、徐志摩,还是朱光潜、杨振声,大多和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当时北京和上海的作家和文化圈中,沈从文和同时代的文人们建立了良好的往来关系。除了这些知名文人外,王道认为在沈从文的朋友圈中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他的妻舅张宗和。

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出身于安徽张氏家族,是著名的“张氏四兰”中的老三。张宗和是张兆和的亲弟弟,比三姐小四岁。他从小受四个姐姐的影响,诗、书、曲皆通,早年热衷于写诗和创作小说。张宗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度从事于教育事业。在张宗和的日记中经常出现有关沈从文的记录,比如早年间他到张家约见张兆和的情景。后来他们的交往远不止于此,从现有资料来看,中晚年时期,两人不仅在文学、书法、考古上多有交流,并且一度互相讨论、鼓励对方的生活,尤其是在特殊的历史时刻给予对方精神上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沈从文的创作一度受到打击,只见创作不见发表。对姐夫的遭遇,张宗和一直关注着。1953年他曾写信给美国的四姐张充和,请求他们写信给沈从文,鼓励他从颓唐的处境中走出来。后来,张宗和因为政治运动陷入精神病痛中时,沈从文在信中嘱咐他用药的同时还谈及古典文学:“盼你一切好转,吃眠尔通有好处,不妨每天吃三几片……在这种情况下读旧诗,如曹植、陶潜、杜甫等作,即仿佛有较深一层了解,为过去所未曾有。”他劝勉张宗和“愿能彼此互勉互励,凡事谨谨慎慎”。

晚年的沈从文精力主要放在考古和古代服饰研究上,想趁着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成果出来。然而,1965年以后,沈从文的身体每况愈下,年近古稀时更是受着不同程度的病痛的折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牵挂着文化界的各种问题,他写信给张宗和:“科学院的文、史、考古还分三摊子各不过问,因此绝大部分文物,史语所不会利用,文学所也依旧乐意停顿到原有方式上,引书注书,更不会利用文物!……”只是沈从文这样的忧心和见解,只能在信中和志趣相投的张宗和说说。

沈从文最后一次致信张宗和是1976年10月12日,他与妻子赶到苏州避难唐山地震。次年5月,张宗和在贵阳病逝。张宗和之于沈从文,不仅是连襟关系上的妻舅,更是和他晚年惺惺相惜的学术和精神上的伴侣。

新闻推荐

十六里河街道:打造老年人幸福院

本报讯(记者刘阳通讯员田源)近日,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西仙村幸福院启用,切实解决村内空巢、独居、高龄老年人养老问题。据...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