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展在济南报业大厦开展穿越百年文学时空感受大师风采

济南日报 2019-11-05 11:26 大字

馆长徐国卫(右一)向参观者介绍展品。

□本报记者 陈炜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展”近日在位于济南报业大厦的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开展,所展出的一些重要文学家之手稿、信札以及新文学版本几乎贯穿整个现当代文学史,而且还有些难得一见的珍罕本和前所未见的珍稀手迹,引来一波又一波的人参观、学习。

展览以时间为轴,以馆藏的近1000件实物与1000多幅图片,把文学历史的碎片从时光深处打捞起,徐徐铺展开中国近现代以来文学发展变革的百年图景。

沿着左弯右拐的路径穿梭而行,参观者似乎走进一条奇妙的“时空隧道”。一路上,遇见了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先贤著作、信札手迹,经过了猛烈冲击封建文学堡垒的“五四”新文学和一腔碧血祭长空的左翼文学,走过了在战火硝烟中不屈战斗的文学,亦走过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而焕然一新、蓬勃发展的文学,以及与新时代同行的当下优秀文学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展主要分为6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根据时代特点与文学面貌细分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一个个小板块,于展示形式和展品重点上皆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之态。

“1917—1927五四文学革命”,入目便是3位长袍学者——蔡元培、鲁迅和胡适,3人身后那见证了“五四运动”初始的“北大红楼”静默伫立,带你去往百年前那个风云际会的文坛。这一部分既有对“五四运动”起到重要作用的刊物《青年杂志》与《新青年》,又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与珍贵手迹,包括鲁迅翻译的第一部作品《域外小说集》、胡适的《尝试集》、陈独秀的《独秀文存》及其手写信封等,百年之物展现出百年前轰轰烈烈的革命思潮。

新文化思潮催生出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文学组织与流派。文学研究社、创造社、浅草社、湖畔诗社、狂飙社、未名社、弥撒社、语丝社、新月派等12个具有代表性流派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在这里一一呈现。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红烛》的初版本、令郭沫若声名鹊起的诗作《女神》的初版本、徐志摩生命中最后一部诗集《猛虎集》的初版本签名本、梁实秋的《骂人的艺术》初版本、王独清的目前学界公认的存世仅两本的诗集《11 DEC》中的一本、王统照的《山雨》初版签名本……这些重要的著作带着时代的记忆,带着中国现代装帧艺术初始的面貌,带着历经近百年而劫后余生的沧桑,汇聚在这里。

“1927—1937左翼和进步文学的崛起”,则主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批进步作家创建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主线,展示出鲁迅、茅盾、夏衍、冯雪峰、冯乃超、田汉、周扬、阿英等左联杰出作家创作及翻译的一批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实绩的重要作品,如瞿秋白《为了人类》、周文《铁流》、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蒋光慈《战鼓》等。由于左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成立之初便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以及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的要求,因而作品中多有具备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具有鲜明的批判与斗争精神,在展柜里这些泛黄的书籍中便能窥探一二。后来,一些左联成员与见证者写下相关回忆录,如《鲁迅与左联》《郁达夫与左联》等原始手迹,重现历史的细节,都极为难得一见。“左联五烈士”是左联绕不开的痛,五位烈士的图片与著作被辟出一个单独的区域展示,一腔碧血的悲壮交织着短暂的文学生命,令人心悸的死亡下亦有死里逃生的幸事,让人无限感怀,默默追思。

“1937—1949战火洗礼中的文学”,这个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至暗黑夜,被动荡与炮火笼罩的民族苦难,激发出作家笔下博大的气势与深刻的内涵。同为沦陷区的东北、上海、台湾,在被压迫奴役的环境中,呈现出奋进抗争的文学,像李辉英《万宝山》、宋之的《为了重庆》、端木蕻良《科尔沁草原》等,很多作家与作品目前几乎不为大众知晓,在这里亦有展示;国统区则在周恩来、冯玉祥的倡导下,于1938年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协会成立时有97人签名的签到簿原件、协会总务部主任老舍先生当时佩戴的胸签,协会后来各种具体事务的沟通信件等档案,以及当时重要的期刊、代表作家的作品等,在这个展览上俱还原出历史的细枝末节;解放区则是另一番面貌,毛泽东在延安重要讲话的书籍,朱德昔年读过并签上自己名字的《社会科学简明教程》,可谓红色文献最突出的体现。文学创作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革命的、雄壮的、崇高的独特品格激励着人们抗争。在这个被布置成窑洞的展区里,你可以见到丁玲《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周立波《暴风骤雨》、赵树理《福贵》、孙犁《芦花荡》等反映延安进步思想、体现革命精神的作品,也可以见到黄炎培《延安归来》、刘白羽《延安生活》等记录作者延安见闻的著作。它们无一例外地呈现出解放区文学独有的气息,澎湃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局限于当时的艰苦条件,纸张自然是粗糙的,装帧也几乎与精美无关,但能够保存到如今,已实属难得。

“1949—1977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则根据体裁细分出小说、歌剧、话剧、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等。展示出的《保卫延安》《红日》《小兵张嘎》《林海雪原》《红旗渠》《苦菜花》《上甘岭》《谁是最可爱的人》《青纱帐》等一系列当时出版的作品,诉说着新中国文学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部分展品最令人惊讶的是新中国作家们于20世纪50年代亲笔书写的自我简介,姚雪垠、孙犁、李何林、魏巍、贺敬之、沙鸥等足有三十几位作家的简介在这里聚首,从创作的文学作品,到思想转变,再到创作经历,有心人若将这些文字串联起来,说不定可以研究出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发展规律。

从百年文学之角度,讲述过去与现在的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呈现中华儿女不屈奋斗的历程,一本本文学版本,一页页原始手稿,一件件信札档案,一张张珍贵影像,在这里交汇出一首荡气回肠的史诗,记录着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从抗争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学轨迹,看得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新闻推荐

全省冬春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记者付玉婷报道本报济南11月4日讯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今天召开全省冬春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电视会议,贯彻落实...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