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黄河滩区最大的一次搬迁5000余人告别“10年盖一次房”的生活黄河滩不再难

济南时报 2019-11-02 13:59 大字

10月31日,长清归德街道杜圈村村民杜立杰与孙女在位于崇德苑社区的新家中玩耍。 新时报记者王汗冰 摄

10月31日,在崇德苑,杜立杰一家搬进了迁建后的新家。新时报记者王汗冰 摄主体已经完工的安置社区 新时报记者王静静 摄

在黄河滩区住了大半辈子的杜立杰,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能离开黄河岸边,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今年10月初,长清区归德街道5000多名像杜立杰这样的滩区群众领到崇德苑社区的新房钥匙,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小村庄,彻底告别了“10年盖一回屋”的滩区生活。据悉,这也是全省黄河滩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性搬迁。

新家干净卫生 每年还有钱收

杜立杰家中8口人,按照相关政策,他共分得两套新房,每套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左右。从签订迁建协议到入住新房,只用了2年时间。

再也不用跑出去上厕所了,是他最直接的感受。“之前老房子的厕所在院内,不管刮风下雨,都必须从屋里跑出去上厕所,太不方便了。”新房子除了方便还更卫生,厨房马上就要通天然气了,做起饭来也干净,不像以前似的用柴火,烟熏火燎的。

杜圈村村民杜淑泉有约8亩耕地,现在他只要坐在家里,每年就能有6000来元的收入。“政府出面帮我们把土地流转出去了,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给我们费用,算下来每亩地每年收入700元左右。”他告诉记者,这比自己种地省事多了,收入也不低。

社区在街道驻地 出门干啥都方便

杜圈村距归德街道办事处驻地有7.5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段看似不长的距离,却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杜立杰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有个亲戚晚上突发急病,只能先请村里的赤脚医生过来,好几个人随时准备抬着去镇上的卫生院。那天晚上大家都守在病人家,好在后来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他们也一晚上没睡,现在想想真是后怕。

现在,迁建群众入住的崇德苑社区位于归德街道办事处驻地,曾经的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他们的出行更加便利了。卫生院离着不远,杜立杰再也不用担心就医难题。他指着外面说道:“以后那边还会开超市,还有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当初政府给我们的承诺,现在全都兑现了。”

杜立杰在建筑公司工作多年,盖房子所用的水泥砂浆都是他们公司提供的,标号很高。“房子的外墙厚度有37厘米,不输商品房。”虽然他没有参与建设,但他信心十足。

距黄河仅200米 光盖房就盖穷了

杜立杰和杜淑泉所在的杜圈村,距离黄河最近处仅有200余米,可以说是建在黄河边上的村庄。为了防范洪水,我们的房子都建在3米多高的台子上,当时村内的水差不多3米深,后来水退去的时候,光留下的泥沙就有2米高。”杜立杰对当初的情景历历在目,他家的耕地有一半泡在了黄河水里,粮食产量也下降了一半。

被黄河水泡过的土地,很容易出现白土,对庄稼的生产会产生很大影响。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对黄河治理的逐渐加强,就基本没再出现过发大水的情况。

“10年盖一回屋”是杜立杰对滩区生活的深刻感受。“那时候房子都是用泥巴盖起来的,加上黄河水一泡,基本每10年就得重新盖一次。”回忆起昔日的生活,他叹了一口气,他家一共有5间房子,总共100多平方米,前前后后一共重新盖了3次,另外还翻盖了1次。

“那时候光盖房就把我们盖穷了。”杜淑泉无奈地说,上世纪70年代每盖一次房就要花1.8万元钱,别看这些钱现在不多,可在当时这就算一笔巨款了。所以当听到外迁的消息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孝里将有全省最大外迁安置区

据了解,归德街道黄河滩区迁建安置涉及24个村,建立崇德苑社区,建设84栋安置楼。其中一期工程安置18个村,1498户、5212人,建设安置房53栋;二期工程安置6个村,建设11层小高层31栋,12月底完工,2020年5月份完成搬迁入住。2017年12月29日项目正式开工,2019年10月2日首批滩区群众就拿到新房钥匙。不到2年的时间,滩区群众就完成了几十年来的心愿。

作为全省滩区迁建任务最为繁重的县区之一,长清黄河滩区总面积226平方公里,涉及文昌、平安、归德、孝里4个街镇、224个行政村、15.71万人,占全省滩区迁建任务的四分之一,占全市滩区迁建任务的45.3%,是长清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建工程。其中孝里镇孝兴家园社区149栋安置楼,年底前完成分房,2020年6月份实现搬迁入住,孝里镇孝兴家园也是全省最大并且唯一超过3万人的外迁安置社区。 (新时报记者王铮)

新闻推荐

市民来电:供暖管网维修谁掏钱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王远)山东商报问暖热线88197600昨天正式开通了,该热线旨在倾听读者的问暖声音,帮助解决市民的供暖问题。...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