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不减成就展参观热情,市民二次“打卡”感触多“展”现历史,“展”望未来

济南时报 2019-10-11 20:23 大字

10月10日,“家国同梦70年——济南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展”继续在舜耕会展中心亮相。自清晨便阴雨不断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到观展者的热情。观展结束后,触动他们的场景很多,有“穿越时空”的新奇体验,有老物件牵出的珍贵回忆,还有在“人工智能”后,那股不负历史珍惜当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动力。

年代记忆一下涌来

9:30,随着成就展开展,一批批早已等候在展厅门口的参观者们有序进场。参观者之一的王学峰来自济南大明湖火车站,他表示,刚走进展览大厅的时光长廊,自己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那种感觉就好像穿越了时空,见证了历史。”

2个小时后,王学峰才踏出展厅,结束了这段观览旅程。回忆起这次观展,他对“粮本”特别有感触。“粮本也就是粮票,那个年代买粮食都得凭票,都是定数的。我上小学那会正赶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家里粮食不够吃了,还能从市场上买一点。”随着社会发展,如今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在家还能点外卖,“再看到这些老物件,那个年代的记忆一下就涌到了脑海里,反而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来自历下区司法局的张梅瑞也表示,展厅里不仅仅是济南70年的回忆,更是新中国这70年一步一个脚印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济南的城市变迁和日新月异正是伟大祖国发展奇迹的精彩样板和缩影。

这展值得二次观看

10日下午,成就展活动现场,来自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离退休的老同志们在展厅里拍照“打卡”。济南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孙兴振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到这个展厅了,“10月2日,我就跟家人来过一次了。起初还以为会比较简单,可真正看过一遍才发现,内容太丰富了,非常系统地把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市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都展示了一遍。”

令孙兴振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济南市发展中工业类的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济南啥都没有,食品加工已经算是大行当了。后来机床一厂、二厂、三厂的兴建,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济南工业有了很大起色。直到现在,济南仍是大型机械加工业的排头兵。”

此外,在孙兴振看来,很多展览的老物件同样是个亮点。他回忆,以前报社一个部门八九个人,只有一辆自行车,遇到大伙都有采访的时候,就看谁的采访重要谁骑车。“那时采访大都靠步行,市区也就算了,要是去彩石之类的地方,得带着干粮,早晨不到7点出发,下午两三点才能走到。”他表示,这些“老故事”在给孙辈们讲述时,孩子们大多没有概念,“上回我11岁的孙子也来了,看着老物件,给他讲讲那些年的历史,感觉非常棒。”

不负历史服务当下

“济南的发展,实在太快了。”展厅里,发出这句感慨的是济南市委老干部局巡视员隋志勇。他表示,自己1981年就来到了济南,那时的济南交通并不便利,市区只有10条公交线路,“我住在纬八路,单位在建设路南头,大概4公里的距离,我得先走20分钟去公交车站,再坐半小时的4路公交车,下车后还得走一段,单趟怎么都得一个多小时。”直到1987年,他攒了两年的工资,才拿着同事让给他的“车票”,花费130多元买了辆自行车。“而现在公交线网四通八达,再随着地铁的加速建设,济南正朝大强美富通的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能见证这段飞速发展的历史,我很荣幸。”

同样感慨这段飞速发展历史的,还有来自民营企业高新质量发展服务队济南高新区一队的队长张铁军。在参观时,他就站在神思电子机器人旁驻足良久,“对我触动最大的,莫过于济南的高新技术发展。我们现在正为高新区5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服务,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张铁军表示,回顾历史,才能更好的服务当下,珍惜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负历史,大力发展人工智能。”

(新时报记者李尚隆)

新闻推荐

公共图书馆自习室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公共图书馆内一座难求。付费自习室“走红”的背后,反映了市民学习充电需求的增长,也反映了相应公共资源的不足。...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