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三姊妹有一肚子话要说

都市女报 2019-10-08 13:58 大字

辛燕(左)和辛云红辛华文/图 女报记者 周瑛

10月5日,济南市市民巡访团组团观看成就展。辛云红、辛燕、辛华,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姊妹,因为均是成员,一起出现在成就展上。三姊妹在观看展览时感慨良多。尤其是辛云红,作为济南市下岗职工中的第一批“万元户”之一,从得知自己下岗时的“天塌了”,到后来靠自己下海经商给儿子买房买车,她说,感谢改革开放,感谢新中国的发展……

一张30年前的工资条

1 0月5日上午,因为头天下了大半天的雨,气温骤降,不过,这并不能阻挡济南市市民巡访团去观看成就展的热情。一行三十余人早早出现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的门口,辛云红、辛燕、辛华三人也在其中。

市民巡访团团长辛安是第二次来观展了,但三姊妹都是第一次。精心筹划的展厅,熟悉的老照片和老物件让她们对成绩展赞不绝口。当巡访团走到八一立交桥通车的老照片时,人群开始热议这座济南第一个通车的立交桥,有

寻访团团员说,他记得当年看报纸,政府奖励

了设计八一立交桥的人5万元。“5万

元!”人群发出惊叹,当时(1 988年)的

5万元可远不止现在5万元的购买

力,甚至比现在的50万元价值更高,因为人们当年的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元,而现在都到了数千

元。当年是否重奖了5万元,没有人去考证,不过,人群中的辛云红跟一旁的同伴说,她前两天收拾家里,找出了一张86年的工资条,上边清楚地显示,她当年的工资是28.5元。

作为一名国棉厂的职工,辛云红当年的收入在济南算是比较高的,更多的工人、事业单位的员工,收入普遍是一二十元,从市民巡访团一些“50后”团员的议论中也能看出这一点。

从棉纺女工到“万元户”

曾在国棉五厂细纱车间工作的辛云红说,当时的车间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人按班休息而机器不停止运转,生产出的白布等棉纺织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所谓“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纺织工人收入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做纺织工人,不仅收入高,福利待遇也好。辛云红到现在还记得,当时上夜班,厂里会发方便面、鸡蛋、港式面包等。当时的港式面包还属于有钱都不好买的东西,所以,辛云红常常舍不得吃,把方便面、港式面包都留下来,给正在上大学的弟弟。

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这个行业变得不景气,辛云红1 997年下岗了,当时,“感觉天都塌了”。下岗后靠什么生存?辛云红痛苦,彷徨,犹豫,最后在西市场卖起了办公用品,四个月后,店里盘点,没想到自己竟然净赚了四千多元。在当时人均工资只有数百元的时候,她此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也没想到自己能挣这么多钱。

能吃苦的辛云红后来靠着办公用品店成了济南市下岗职工中的第一批“万元户”之一,又给孩子买了车、房。她说,从下岗到下海,再到成为“万元户”,她感谢改革开放给了她发展机遇,否则她可能现在还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更让辛云红感慨的是,到了退休年龄的她,因为之前一直缴纳养老保险,现在还领上了退休金。“也就是在中国,才能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郊区都变成了城市中心

和辛云红不同的是,辛燕虽然也曾经在棉纺织行业学习、工作,但她所经历的1 996年到2006年,是纺织行业从低谷开始逐渐恢复生机的时代,所以,看到当时的国棉厂老照片,她和辛云红一样很有感触。

辛燕2000年大学毕业时,因为济南本地的棉纺织企业不景气,去了烟台的一家日本独资棉纺织企业。辛燕在那里工作了6年,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辛燕说,当时日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非常先进,不过日企来华是为了挣钱,不会教给你核心技术。所以,家在济南、想要获得更好发展的辛燕2006年又回到故乡工作。

辛华1 997年到济南上大学,现在是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一名员工。她告诉记者,上大学时,外地的朋友,周围的同学、老师,都说济南像个大农村。不过,20多年后,济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所谓的郊区现在都成了现代化十足的城市中心,而且大街小巷处处窗明几净,让她感受颇深。

参观完成就展,三姊妹不约而同地用一个词来形容观展感受:激动。成就展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南70年巨大变化,从贫穷落后到富强发达,从尘土飞扬的“大农村”到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大都市,又怎么能不激动呢?

新闻推荐

“我们都是新中国同龄人”

10月7日晚,与新中国同龄的市民代表和家人在超然楼前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本报记者吕传泉张宪政摄)吴国梁展...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