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城市杭州的治理逻辑:找到“无为”与“有为”的平衡点

澎湃新闻 2019-09-30 17:29 大字

杭州这座城市,有特别的温度:

车让人,只要你在斑马线前,你不走,车也不走;

天冷了,见乘客怕冷不想握扶杆,公交车司机会织好毛线套安在扶杆上;

夜深了,看到沿街住户突然失火,过路的洒水车上前加压喷水控制火势……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事虽小,但往往会让人心头一暖。

在“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杭州排名第三,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2年入榜的城市。

为什么杭州的幸福感可持续?幸福感的背后是否有迹可循?

杭州西湖

“无为”与“有为”的平衡点

2017年5月,山东《济南日报》曾发文介绍杭州经济逆势上扬的经验、做法和给济南带来的启示。报道将高效能的“服务型政府”放在经验之首。

“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脑,就能注册成立公司;一个电话、一个信息,就能找到“店小二”上门服务;一次跑腿、一套程序,要办的手续全部完成……”

报道认为,杭州一方面坚持“无为而治”,不干涉企业具体经营,通过推进“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举措,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另一方面,该放的权力放给市场后,政府可以心无旁骛地搞好服务,像店员接待客人那样当好“店小二”,与市场各司其职。

这种“服务型政府”的“无为而治”,避免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出现激烈的对立情绪,为城市“幸福感”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

在《浙江改革开放40年口述历史》一书中,从2003年1月起担任了近9年浙江省省长的吕祖善说:“很多年来,很多人说浙江改革开放是政府“无为而治”。我认为“有为”和“无为”不可以一概而论。浙江各级政府新时期积极转型,在“无为”和“有为”之间找到了适合浙江的平衡点,这就是政府“有为”。”

杭州在城市治理中也找到了适合她的“无为”与“有为”的平衡点。

引入市场主体对接社会需求

在城市治理中,杭州的“无为”体现在它会“借力”市场。

和很多大城市一样,杭州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杭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4.4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53%,比上年增加7.25万人,增长4.34%。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高龄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下,建立一套高效优质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非易事。

2017年初,杭州正式启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项目,以公开招标方式产生了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商资格库,这些服务商通过建信息服务平台、发智能化终端,为老年人提供“助急”“助洁”“助餐”“助医”“助浴”“助行”“助聊”等共13项服务。

阳光大管家正显示着杭州拱墅区养老服务订单的数据。澎湃新闻记者 陈雅儒 图

借助市场的力量,老人的特殊需求都可以被挖掘出来并由市场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从数据上看,我们发现老年人助餐的需求很大。有些年纪更大的老人如果连电话都不会使用,可以来社区里的阳光小站,有志愿者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服务”。公羊会相关项目负责人忻怡告诉澎湃新闻,在一些行动不便、身患疾病等需要特别照顾的老人家里,也安装有视频监控和感应设备,老人如有危险可以及时提供报警信息。

不仅养老领域在积极引进市场的力量,《“数字杭州”(“新型智慧杭州”一期)发展规划》中也提到,政府在城市建设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发展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城市发展整体动力”。

用市场主体对接社会需求,不仅能做到精准对接需求,也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降低了幸福感获取的难度和门槛。

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杭州也在积极“有为”地推进城市治理。

重视人的需求

重视人的需求才能让一个城市有温度,这是杭州“有为”的体现。

在主城区拱墅区的和睦新村,小区设施的几个细节令记者印象深刻:

其一,楼道转弯处的墙上以及路边的栏杆处,每隔一段距离就安装有折叠椅;

其二,小区内的活动室以及各类提供服务的场所通通只有一层楼的建筑;

其三,在小区食堂,有一块用餐区域的装修风格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复古风,墙上的一些老照片、旧报纸为居民自发提供。

和睦新村社区路边及楼道内的折叠椅。澎湃新闻记者 陈雅儒 图

和睦新村社区内食堂一角。澎湃新闻记者 陈雅儒 图

这些细节都是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和很多城市特别是主城区的老旧小区一样,和睦新村的老年人口相对较多,小区原有的无论硬件软件设施都很难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类问题。针对小区情况的适老化改造就成为和睦新村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人需要什么?方便、服务、陪伴与交流。

在聊到以上细节的设计时,和睦街道党工委书记饶文玖告诉澎湃新闻,折叠椅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不占用公共空间。而公共服务区域只有一层楼的设计可以让老年人充分使用这些空间和服务,很多时候,就是几步楼梯的距离阻挡了他们走出家门、走入公共空间。另外,工业复古风的餐厅设计让退休居民有文化共鸣,看着老式收音机、二八大杠自行车、搪瓷缸、旧报纸、老照片,他们很容易互相聊起天来,不经意间就促进了交流、增强了感情。

小区设有乐养、健养、休养中心,分别针对老年人娱乐休闲、追求健康、无人照看的诉求或问题,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设计在细节上的体现也间接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给社区氛围带来了积极影响。比如,有特长的退休居民会在乐养中心开课,免费教太极、舞蹈;较年轻的老人通过一些志愿活动服务于年纪较大的老人等等。

一个人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便会有意识去观察别人的需求,就有可能采取行动让他人的需求也得到满足,当每个人都满足了一点,城市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一点。

城市治理手段不断数字化创新迭代

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创新一直是其关键词,也是杭州“有为”的重要抓手。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上,杭州的治理手段不断地进行着数字化创新迭代。

在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厅,“应急大脑”正在忙碌的工作着:大厅一侧的全彩LED屏上有16个分屏正在滚动,工作人员可随时切屏查看现场情况。

杭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厅。澎湃新闻记者 陈雅儒 图

“包括市公安局、消防救援支队、气象局、交通局等22个市主要部门的数据系统已经全部接入了这个“应急大脑”,一旦有突发事故灾害,这里便可统一指挥,快速精准地调配各类应急力量和资源,避免了信息不畅、人员来回跑、分散沟通等不便,大大提高了各类应急处置工作的效率。”杭州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陈小旦告诉澎湃新闻。

作为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一部分,今年1月份开始打造的“应急大脑”目前拥有4大应用场景:防汛防台应急联动、危化品事故防控“看得见”、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自然灾害综合检测预警。由于各类数据可以实时监测,一旦超过警戒数值,相应系统便会自动发出预警,而应急数据的可视化分类及融合,也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直观的决策支持。

“市民们现在也能感受到“应急大脑”的存在。比如,在今年梅雨季和汛期期间,如果某区域有超强降水,“应急大脑”通过移动通信平台向该区域的市民发送强降水预警,并提供一些风险防范的建议。“应急大脑”目前已经发送累计超过30万条短信。”陈小丹告诉澎湃新闻。

“杭州建设城市大脑,就是要为城市生活打造一个数字化的界面,让人们通过这种界面去触摸城市的脉搏,去感受城市的温度,去享受城市的服务。同时,也让城市管理者拥有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最佳工具。”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在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发表的《杭州城市大脑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写到。目前,杭州的“城市大脑”正在实现从治堵到治城的转变。

用互联、在线、智能和开放去构建城市大脑,打破数据壁垒,杭州在优化政府决策和服务、强化城市治理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从这个层面来说,杭州幸福感的基础有了数字化的设施架构。

该“无为”的时候,引入市场主体激活市场机制对接社会需求;该“有为”的时候,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找到“无为”与“有为”的平衡点,政府与社会主体以及个人之间,就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循环,这或许就是杭州幸福可持续的来源。

新闻推荐

观赏珍贵照片、体验鸟瞰济南、“直播”间里畅谈……70周年发展成就展亮点满满

70年岁月如歌,70载奋斗似火。济南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展亮相。家国同梦,辉煌共筑。此次成就展以“...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